夏:烈日之下,一定有一群人在汗流浃背
来源: | 日期:2022-05-05 08:17:32
【小识】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页者,头也。所以,“夏”字,最早就是一个人的形象,即“中国人也”。此之“中国”,中原地区之谓也。段玉裁注:“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所以,流沙河先生在《白鱼解字》说,这个人“脸部很大(很有面子),双手插腰,两腿架叠,感觉良好”。
其实,“夏”是一个人,“大”也是一个人,二者皆气宇轩昂,不同凡俗。不同的是,“夏”是一个具象的人,“大”是一个写意的人。“夏”有“大”的意思,或许与此有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三礼义守》称:“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并说:“夏,像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都是按照农业生产的节奏来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人以食为天,将农业的一般规律引申到社会活动之中,理所当然。
《鬼谷子》:“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夏天再热,但农民最忙,不能因为热,就在树下乘凉。社会治理也一样:顺应规律,则步步为营;违背规律,则一退再退。
施耐庵《水浒传》中,提到一首民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说的正是夏天的景象。夏季正是粮食作物快速生长的季节,最需要的是雨水,最怕的是干旱。但炎日之下,农夫心焦,王公摇扇。同样的夏,却热出了两种态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烈日之下,一定有一群人在汗流浃背;美食之中,一定有一种味道是含辛茹苦。(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