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参透了“无”,才能懂得《老子》的精髓
来源: | 日期:2022-03-07 09:06:37
【小识】
小篆“无”字里面,最不显眼的是处在夹缝当中的“亡”字。《说文解字》:“无,亡也。”显然,最能体现“无”字意义的,正是那个处境憋屈的“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所失者,所示有者,皆如逃亡然也。”钱丢了,说钱没了;人死了,也说人没了。
“无”的繁体字,看起来莽莽苍苍、稠稠密密,原来只不过是“无”字的读音而已,段玉裁说它“训丰也,与无义正相反”。这是汉字演变的有趣处。
甲骨文“无”字,特别是金文“无”字,特别像一个手拿树枝或牛尾跳舞的人,所以被认为是最早的“舞”字。当它被假借为有无的“无”字后,才不得不创造一个新字“舞”。《说文解字》:“舞,乐也。用足相背,从舛,无声。”这是汉字演变的无奈处。 所有的假借字,背后都有相同的故事。
简单地说,“无”就是没有,但并不表示“无”没有意义。《道德经》可谓将“无”字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心经》也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参透了“无”,才能懂得《老子》的精髓;要懂得《心经》真义,必先参透“无”。
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但紧接着,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可以说什么都有了。最后,又不得不放下所有的一切,化为一抔尘土。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是两个不同的“无”,也是两个不同的“有”。人生的意义正在其中。
“无”可以是零,但之所以是零,所以“一”也是从此开始的。
“无”可以是空,但之所以是空,所以也意味着拥有所有。(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