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知耻知羞 洁己励行
来源: | 日期:2019-11-27 10:28:10
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出现了思想混乱,荣辱观颠倒的现象。其中,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退化,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现象尤为明显。
翻开一本《党的十九大以来查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细数50名违纪违法身陷囹圄者,绝大多数都是丧失羞耻感,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迷恋,让他们毫无羞耻之心。有的领导干部在台面上大喊“发展是硬道理”时,心里想的却是“发财才是硬道理”;有的在台上夸夸其谈,拉开架式谈论反腐败斗争,私下却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给权利“寻租”;有的个人消费却用公款报销、支付;有的利用权力厚颜无耻地索要、占用他人的钱财;有的不顾身份参与某些低俗活动。甚至一些腐败官员即使站到法庭上,也毫无羞耻之心,把贫穷作为挡箭牌,连走上犯罪道路,也是“组织没提醒”,是“升官不成的无奈选择,他们甚至能以已度人的认定,天下乌一黑,任何人处在自己的位置都会这样做。
耻感的逐渐退化,正是走向腐败堕落的前奏。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朱子曰:“有耻则进于圣贤,无耻则人于禽兽。”可见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知耻知羞,作为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力量,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羞恶之心,明是非、辨善恶、知康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
清代的石成金在《传家宝全集》中写道:“如知耻,则洁已励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绝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彼岂异于人哉?盖缘心无羞恶,天良已绝。日习日邪,越趋越下。与禽兽相去几希!”
人有耻则有所不为,无耻则无所不为。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志士仁人,是他们知耻知辱,自觉地从善自新的结果。
三国时的文学家、中医学家皇甫谧,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一天,婶母流着泪教训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皇甫谧很惭愧,于是拜同乡人席坦为师,接受教育,勤学不倦,后来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东汉朝王烈,表字彦方。乡里有盗牛者,被牛主人逮住。盗请罪说,任何刑法都愿意,就是乞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王烈听说这件事,便使人谢那偷牛的人,并且送了他一匹布,有人问原因。王烈说,盗惧我闻其过,是有耻心。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来有一个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那个以前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着。
《管子·牧民》中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羞耻之心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开展正风反腐肃纪,既是对腐败的荡涤,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唤醒,更是对那些被腐败现象、不良风气颠倒的荣辱观、是非观、美丑观的纠正,通过除弊和校准,目的在于让丧失廉耻之人遭到全社会的谴责,使公民有羞恶之心,使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使世道人心得到回归。
荀子曰:“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党员干部唯有经常主动检视自我,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知耻而后勇,才能不负初心、干净干事,也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供稿 朱鹏)
上一篇:积极营造党内平等的同志关系
下一篇:广安观潮丨营造风清气正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