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箴言丨州县官不要让门丁隔绝百姓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4-01-26 08:23:01
【每日箴言】
或有问于余曰:“人人用门丁,君独不用,何也?”余应之曰:“州县为亲民之官,任用门丁,则官与百姓气脉不通,书差亦例所应有之人,任用门丁,则官与书差气脉不通。咽喉之地,无故添入梗塞之物,殊属无谓,故不用也。若靠门丁办事,则无才之门丁不能办事,终须本官费力,何必多此赘物。有才者又惯于作弊。州县为民父母,断无任听门丁鱼肉百姓之理,自必随时防范,何不以防范门丁之精神材力,自己办事耶?”
——清•方大湜《平平言》
【深意浅说】
在官员数十人的长随队伍中,最吃香最有权力的就是“门丁”,又叫“门房”“门政”,甚至被称为“门政大爷”。门丁专为内外文职衙门长官服务,通报传达,交通内外。
其首要职责是监视进出衙门的人员。这个职责非常重要,无论谁,如果要见到长官,必须要经过门丁。其次,门丁也充当州县官与书吏衙役之间的中介。那些办事的书吏衙役常常要巴结门丁,打探长官的信息,谋求格外的好处。第三,门丁负责接收公文,负责公文处理中的监督汇总。另外还有其他不少杂七杂八的工作。
因为门丁的位置十分重要,是长官联系上级、同事、下属和老百姓的枢纽,而且也是长官传宣使令的喉舌,所以,这是一个能够捞取好处的肥差。这个差事因此也是“富贵双全”,贵是因为他是长官心腹,深受长官信任;富是因为即使不进行其他内外勾结谋取不义之财的恶事,仅仅正常的“门包”和“门敬”收入就足够发家致富。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打官司如果不给门丁红包的话,根本进不了衙门。其他办事要见长官老爷的,如果不给“门包”,都会被挡在外面,同样进不了门。“门包”是门丁平时接受的“孝敬”,而“门敬”则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关方面或个人对门丁的“孝敬”。明清时期,“门包”一般一次给一两银子,而“门敬”则要多出十多倍,一般要十几两二十两。在明清时期,一个勤勤恳恳在衙门服务的胥吏,一年的报酬只是6两银子。一个门丁一个节日收到的可能就是数百两。这些收入属于衙门“陋规”,虽然不合法,却去不掉。
门丁可谓是地方官府腐败的核心地带。但是门丁不是公家人,他是长官的私人仆从,属于有权无责之人。这也体现出古代地方政府“私人政府”“承包政府”的性质,即政府是由长官承包下来,由各类亲戚朋友和仆从参与运作的政府。废除这些依附长官的私人随从,行不行?清朝著名的循吏刘衡,就坚决主张不要门丁,他在衙前悬一铜锣,百姓来告状,只须一敲锣,他就马上出来坐堂。
但是绝大多数衙门都一直保有门丁。一来这种上传下达、联系内外的岗位,确实还是必要的;二来这个岗位也是长官酬谢自己心腹的最佳设置。那些于长官有恩的、有情的,死心塌地给长官帮忙办事的,把他们安排在这个位置,也是对他们的酬报。还有一点是,长官如果想做些贪赃枉法的坏事,必须要靠门丁出面去做,没有这个掮客,长官自己不能亲自上阵。当然,无论做什么交易,长官捞一份,门丁或许乘机捞了三份。
门丁内则挟制长官,外则朘削百姓,与劣幕、滑吏、蠹衙等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是古代腐败官场政治生态的组成部分,是官场食物链的重要一环。(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榆中贝母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
濒危等级:濒危
分布:兰州、陇南
简介:榆中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以甘肃为主要产区的著名药用植物,对于研究甘肃及西北地区植物区系演变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其鳞茎供药用,有润肺散结、镇咳祛痰的功效。花期6-7月,果期8-9月。其花体较大、花形优美,同时可用于园林绿化或室内栽种。
寓意:繁荣和谐、纯洁真诚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上一篇:第八篇:部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