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面对疫情,应多点静气
来源: | 日期:2020-02-18 17:08:40
疫情事关生死,想多点静气,确实不易。可恐慌、急躁于事无补,只会火上浇油。中国古人是喜欢静的,讲究身静、口静、心静。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意指圣贤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险事,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裕如。
可现代人习惯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快节奏生活,面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按下的“暂缓键”,一下子适应不过来,心态像煮汤一样浮躁,不知该干啥,少了几分静气,多了一些冒险,有人不高兴,有人不耐烦,有人急着生气。对少出门、不串门、不聚会规定有明显抵触情绪,要么心烦气躁,在家生闷气,发牢骚;要么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不断制造恐慌;要么听风就是雨,偏听偏信,哄抢药品食物,引起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须知“病”从口入,也从口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源于某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所以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不仅仅要“忌口”,也要“静口”,更要“静气”。
真正的贵气,其实是一个人的静气。
静气,不是被动的逃避,而是更主动的积蓄力量,为的是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意义。
古人说,“心不静,欲则强。”这次的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也检验了一个人守护本真的定力。在抗击疫情中,绝大多数人主动居家自我隔离,但也有少数人明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却选择成为行走的“感染源”;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医护人员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疫”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但也有少数人畏“疫”如虎、躲避责任,甚至擅离职守、跑出国去躲避疫情……
南宋朱熹有句话说得好,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要想在大灾大难、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一点安静,不让灾难放大内心的恶;要想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喧嚣纷扰中,保持一份清醒,不被谣言“顺手牵羊”,就要涵养静气,于静中,凝神细思,练就一双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于静中,寻觅解决之道,守得云开见月明。
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鲁迅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愿经历这次疫情后,我们每个人身上多一点静气,多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