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发力 护航脱贫攻坚 ——白银市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综述
来源: | 日期:2019-01-09 06:26:17
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89件,处理42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75人,组织处理154人,追责问责151人,移送司法机关11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24批次129件。
这组数据是白银市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成绩单”,更是向全市贫困群众交的一份合格“答卷”。
刚刚过去的一年,白银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始终把监督执纪问责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紧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放,全面实施精准部署、精准监督、精准执纪,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强化责任担当 抓紧抓牢“牛鼻子”
“我作为当时的分管领导,尽管多次到现场督促检查,多次召开相关会议研究解决,也确定了责任单位、责任人,但由于我后期督促不力,还是出现问题,造成了被动局面,对此我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由于我未全面履行项目监管的职责,责任意识不强,不认真到现场调查研究,只凭分管领导的汇报来指导工作,导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严重滞后,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反映出我的工作作风不严不实,我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这是两名县级领导干部因履行职责不到位被追责问责时作出的深刻检查。
白银市纪委监委始终坚持以中央和省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为尺子,通过定期抽查、督导检查、专项检查、明查暗访和内部巡察等多种形式,紧盯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帮扶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放松,持续拧紧“压力阀”,切实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压紧压实。2018年,市纪委监委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领域履行责任不力的11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追责问责;对帮扶工作中存在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问题的33名帮扶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对信访量居高不下,问题线索查实率、立案率低的3个县区纪委进行工作约谈。
聚焦突出问题 不断拓宽“线索源”
会宁县率先组织开展由县委常委、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三委”班子成员为主的“三级接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
靖远县实行“一村一员”制度,网格化管理,选派186名优秀乡镇干部担任村级廉政监督员,充分发挥村级廉政监督员与群众“零距离”的优势。
市纪委监委建立村级廉政监督员制度,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中选聘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强的同志担任贫困村驻村监督员,面对面主动收集问题线索和群众诉求,赋予他们风闻奏事、问题线索直通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权限和便利。
这些有效管用的举措,做到信访前哨到村,与群众“约定俗成”,让群众就近反映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并且使各级领导干部动态了解掌握贫困村脱贫攻坚情况,真正把党的政策送下去,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带上来。
白银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主渠道作用,始终畅通信访举报“直通车”,对反映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坚持及时受理、优先研判、高效处置,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去年,全市共受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263件,占受理问题线索总数的21.88%;同时,对2016年以来信访受理的问题线索及处置情况进行“大起底”、“回头看”,对未办结或办理不到位的重新处置,实现问题线索不积压、零暂存。
注重多措并举 织紧织密“监督网”
白银市纪委监委立足精准监督,采取多种方式查找病灶,分析研判,精准发力,剑指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强化专项监督,市纪委监委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统筹整合监督力量,在全市开展交叉检查。坚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路线、直接入户的方式,聚焦扶贫领域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低保发放等问题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类专项明察暗访。对发现虚报危房改造开工率和33个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房屋质量、进展缓慢等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对市县乡三级49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
强化巡察监督,对扶贫领域开展专项巡察,特别是省委巡视组进驻白银市巡视期间,积极主动向巡视组对标看齐,即时启动市县巡察,着力发现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敷衍应付,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2018年,共组建24个巡察组,选择24个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市、县(区)直部门和22个乡镇街道、44个行政村进行了3轮专项巡察。
强化派驻监督,研究制定了《白银市纪委监委派驻(出)机构工作细则(试行)》,持续发挥“派”的优势和“驻”的权威,擦亮监督“探头”,强化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和监督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情况的监督,督促承担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任务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
严肃查处通报 始终保持“零容忍”
会宁县太平店镇包村干部闫俊清、万坪村党支部原书记邵永科、马伟、原村文书姚生贵虚报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1.02万元,闫俊清受到开除党籍、降低岗位等级处分,邵永科、马伟、姚生贵受到开除党籍处分。
靖远县高湾镇文崖村原党支部书记詹玉堂、周湾社原社长张守敬、韩泉社社长韩孝雷虚报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共计31.59万元,张守敬、詹玉堂分别受到开除党籍处分,韩孝雷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司法机关依法追究三人刑事责任。
……
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举措,更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
白银市纪委监委对待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始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特别对向扶贫资金“伸黑手”的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 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手软。
此外,市纪委监委坚持做到“四个一批”,持续形成高压态势。对上级督办转办、涉及贫困县四大班子成员、县区纪委已办结但群众仍信访举报依然不断的问题线索进行直接查办一批,2018年,对上级督办转办的167件问题线索进行严肃查办,立案34件,处理25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8人。对本级信访受理、交叉检查、专项检查、巡察发现、审计移送的问题线索督办转办一批,2018年,对市级交叉检查发现的329条问题线索进行了督办转办,立案15件,处理127人。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严肃查处问责一批,2018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问题数量、处理人数较上年分别增长311%、329%。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及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始终坚持“通报是原则,不通报是例外”的要求,定期通报曝光一批。
为形成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常态化,白银市纪委监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了受理处置、查办督办、监督检查、结果反馈、通报曝光、问责整改等6项工作机制,构建了有效管用、相互制衡、便于操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监督监察,为高效有序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提供了制度遵循。
(供稿 寇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