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纪检监察网:纪检监察干部感言丨感恩祖国,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
来源: | 日期:2019-10-08 09:26:48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我和弟弟、妹妹都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几年,每当我和弟弟、妹妹为工作上的一点进步得意洋洋时,父母总会说:“要是没有国家,没有党的好政策,你们不可能端上这碗‘饭’,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能’。”
是的,如果没有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项惠民政策,我们姊妹仨不会这么“能”,是党和祖国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我的家乡,在素有苦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会宁县。现在很多人知道会宁是一个“高考状元县”,也知道会宁是一个干旱少雨、地瘠民贫的地方。正是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况,让“读书”在我们那里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的姐姐,小学一至五年级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可就是因为我们姊妹多,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小学毕业后就在父母的劝说下,去了县地毯厂打工,挣钱供我们姊妹仨上学。因为家里离学校远,我在8岁的时候,才进了学前班开始了求学生涯。弟弟羡慕能读书的我,百般央求,母亲才用卖了一缸猪油和五只白毛乌骨鸡的钱,在第二年将6岁的他也送进了学校。妹妹由于年龄小,等她到读书年龄时,家里经济条件稍微有所改善,上学也不像我和弟弟那会儿那么“难怅”(困难),顺利地进入了学校。
我的父母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强大信念支撑下,硬是挣扎着将我们姊妹仨供到了高中。当时我读高三,弟弟读高二、妹妹读初一,因为供我们仨读书,家里经济状况已经很拮据了,所以在2006年的那个寒假,父母就开始为我上大学的学费从哪里来一筹莫展。父母借着过年走亲戚的机会,把可能有存钱的亲戚朋友都找了,可那年月,家家都不宽裕,父母一个正月下来,远的、近的亲朋都拜访完了,也只借到1000来块钱。
现实,让我很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摆在我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上个大专,更快地学门手艺挣钱;要么辍学去打工,像姐姐一样供弟弟妹妹上学。可残酷的事实是,即使我选择考一个大专,家里也拿不出我读大专的钱。
正在家里人焦头烂额时,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带着党和人民的关怀到会宁来视察工作。
会宁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特殊的日子—— 2007年2月17日,因为这次他的会宁之行,开启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在甘肃、陕西、青海、云南等地的全面试点以及推行,而会宁县又是最先开始试点并受益的。2007年8月底,我和父亲顺利办理了每学年4000多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彻底解决了上大学学费的问题。
作为第一批享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贫困学子,我是何其有幸!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我读完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我的弟弟妹妹也都相继完成了学业,一个成了一名市级医院的骨科医生,一个成了一名基层进村进社人员。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不仅改变了我们姊妹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我的同村玩伴铁蛋,6岁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爷爷奶奶供着上的学,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高中毕业上了大专,现在在省城兰州搞设计,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我的高中同学崔敏,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读完了大学又读了硕士博士,现在任教于北京一所大学,去年5月,父母都被接去北京生活了。
我姨夫家的裴霞、裴军、裴胜三姐弟,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都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并且都找了有研究生学历的另一伴,成了我们那儿四里八乡远近皆知的“一门六进士”之家。
……
太多太多话语,太多太多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故事,都诉不完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祖国而变得丰富和充盈的人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您,我日益强盛的祖国,是您给了我们更多的知识,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给了我们更完美的人生,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