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博物馆时光】革命旧址里的长征会师故事
来源: | 日期:2018-11-02 17:32:25
会师楼
会师楼原为始建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的县城“西津门”门楼,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楼高7米,木楼飞楼重檐,龙脊兽瓦,飞檐翘角;城墙高10米,南北两侧城墙均青砖包面。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的第一枪。
建国后,为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195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西津门”更名为红军“会师门”,命名城楼为“会师楼”。196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西津门”为“会师门”,城门楼为“会师楼”,并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以会师楼为主体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宣部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
会师楼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要标志,是三军会宁会师的历史见证和物证。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原为县城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属歇山顶式建筑,四周24根八棱大红明柱,为仿曲阜孔庙大成殿柱形。四周有栏杆,前蹲石狮一对。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文庙大成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大成殿里用门板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并排摆放着文庙大成殿的供桌,主席台上方挂着写有“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字样的红布横幅,会场周围贴了许多标语。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朱德、徐向前、陈赓等红军领导干部,红一、四方面军团以上领导和各部队代表近200人在殿内席地而坐,殿外有数千名战士和群众参加了大会。大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中革军委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并讲了话;徐向前、陈赓等红军领导人也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整个会场充满了团结胜利、喜庆、祥和的气氛。
文庙大成殿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举行联欢会的旧址,也是当年红军集中活动的中心,有许多红军将领在殿内住宿过。
红一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红一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原为会宁县城隍庙大殿。1936年10月2日,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攻克会宁县城后,为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卫会宁县城,10月4日,红一方面军1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率领红1师、红2师由会宁东南一线赶到会宁县城,在殿内设指挥部,指挥1师、2师、73师等部队经4日、5日两天激战,击退了国民党军对会宁县城的进攻,为会宁大会师奠定了基础。红1师师长陈赓、政委杨成武、副政委杨勇、红2师师长杨得志、73师师长赵凌波、政委陈漫远等人在此住宿生活过。
当年,红军尊重当地群众的信仰,对大殿陈设秋毫无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与称赞。
红军演讲台旧址
红军演讲台旧址,原为陇西川戏楼,位于会宁县南部杨崖集乡陇西川村,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建,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后台部分为硬山顶式,前台部分为歇山卷棚顶式,前后台用装饰木板隔开,文武场均装有围栏,保存完好。
1935年10月3日,红一方面军途经会宁杨崖集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登此楼对群众演讲,宣传红军北上抗日政策,毛泽东为红军将士和群众诵读了《七律·长征》诗。
红二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红二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原为会宁县侯家川乡侯家川村民房。1936年10月15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率领红二方面军总部由通渭进入会宁地区后住在这里。
1936年8月16日开始,红二方面军陆续进入甘肃境内。正在奉命北进途中的红二方面军由于连日降雨,突发山洪,渭河河水猛涨,加之敌军围追堵截,延迟了10月10日与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会师的原定计划。红二方面军指战员闻知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部和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奔向会宁,与一、四方面军会师”成了当时行军战斗的动员令。10月15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第2军、第32军,从通渭县义岗川进入会宁县侯家川骨头岔一带休整。17日,第6军从静宁县进入会宁县,第17师、第18师、模范师在杨崖集韩家岔宿营,军部和第16师到达青江驿,与红四方面军第9军会师。18日,第6军到达老君坡,红一方面军第l军团第2师第5团政委郑雄率团携带物资前往慰问,两个方面军会师,当晚举行会师联欢会。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实现了全面会师。19日,第6军在老君坡集合,欢迎红一方面军慰问代表。20日,第6军在老君坡休整,进行物资给养保障动员。21日早晨,红二方面军领导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总指挥部从太平店到达老君坡,在第6军军部吃完早饭后,同往今宁夏回族自治区,22日到达将台堡,与红l军团领导聂荣臻、左权、邓小平会面。从15日进入会宁到21日离开会宁,红二方面军先后在会宁活动7天。
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原为会宁县城王家台子民房。1936年10月9日下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等率领红四方面军总部到达会宁县城后,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徐向前等红军领导人在此指挥战斗、生活住宿15天。
徐向前在会宁期间,工作之余,他喜欢和房东拉家常。房东告诉他,会宁素有“干会宁”之说,地上没有泉水,除了苦得连麻雀都不愿啄饮的祖厉河水外,再无任何水源,老百姓常年靠天上下的雨水生活。各家各户在院里挖眼水窖,下了雨,院里、屋上流下的黄泥汤,流进窖里沉淀一下,再提上来吃。徐向前想:大队红军来到县城,吃水必是个严重问题。因此,他严格要求全军一定要节约用水,洗漱一律不能用窖水。为了率先垂范,他和朱德总司令等高级首长亲自到西津门外的祖厉河里挑苦水用。一日,朱总和徐帅正提了水,坐在河边抽旱烟,见一位老乡过来,徐帅就站起来问:“老乡,这河一直哪里去了呢?”老乡说:“一直流到黄河里去了。”徐帅感叹地说:“要是让黄河水流到这里该多好”。现在黄河水引进了会宁城,县城居民已经饮用上了黄河水,徐帅当年的愿望在今天终于实现了。
红军总司令部旧址
红军总司令部旧址,原为会宁县城邢家台子民房。1936年10月9日,朱德总司令到达会宁县城,在这座小院里住宿生活了12天。旧址大门前有一根高约1.5米,边宽15厘米的方形拴马石桩和一个饮马石槽,朱总司令的战马就拴在根石桩上。
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遗址得到维修恢复,室内布置朱总司令当年用过的家具,真实再现了朱总司令工作生活的情景。
红军大学旧址
红军大学旧址,原为会宁县城隍庙廊房,砖木结构,平面布置14间。1936年10月9日,红军大学学员随红军总部进入会宁县城后,利用休整时间,举办红军大学学员短期培训班,在此培训15天,通过培训,坚定了学员们北上抗日,革命必胜的信念。
会师纪念塔
198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修建而成。
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万里长征的亲历者、三军会宁会师的见证者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最具权威的证明。这个题词没有署名。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同志为纪念塔题写完塔名之后没有署名落款,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邓小平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将士题写的,他们大多都牺牲在长征路上了,有好多人连名子都没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
纪念塔高33.33米,为无限循环的意思,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以后的革命征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纪念塔共十一层,呈三塔环抱雄姿,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三塔环抱为构型的会师纪念塔。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
三塔塔体各为九层,意蕴天长地久,深含三军将士创下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三塔在第十层合为一塔,既反映着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伟大的长征,又映照着红军三大主力1936年10月10日在会宁胜利会师。纪念塔十一层收顶,代表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11个省,也象征着三军会宁会师后,在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无往而不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甘肃省白银市纪委监委、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