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中国精神
来源: | 日期:2018-09-07 13:23:00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字实具第一功。历经华夏先民的智慧汇集,汉字生生不息,蔚为大观。基于其象形表意的特性,成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字所无法企及的艺术,并成为汉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文以载道,成己化人。文字是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精神的实践者。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承载这个根和魂的,就是文字,书写文字的艺术,就是书法。
文字是珍贵的,它使文明行走在天地之间,却免受时间的剥蚀,历久而弥坚。数千年来,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汉字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完整存在,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
文字演变的历史,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书法发展的历史,也印证着文明发展的历史。书法的演变历史,同样反映着中华文化自我革新、永续发展的创造史。汉字在,中国在,它所承载的文化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成为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力量。
“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是技法,蕴含笔法、墨法,更是章法和法度。“完法”“尚法”“变法”“无法”,无非天地自然之法;“帖学”“碑学”,不出君子人文之学;珍品、精品、神品、逸品,皆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品;大气、正气、清气、和气,正是天地正气、浩然之气。优美的线条中、完美的造型里,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命色彩和通天贯地的自然气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汇,传导着人的精神和情感力量,形象地展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以笔胜口,行胜于言。平易中见奇崛,大拙中见大巧。品读临摹一幅幅经典作品,仿佛站在历史的镜头前,看着文化的长河奔腾汹涌,不禁让人发出“逝者如斯夫,吾辈当何为”的仰天浩叹。一位位古人从笔墨中获得重生,有血有肉有精神地向我们走来。潜移默化、手摹心追,更是致敬经典、礼赞崇高。
书道即人道,风格即人格,写字一阵子,做人一辈子。求真求是求正,写字做人皆当如是。不追求玄怪,不搞弯弯绕,以严谨老实的态度写字做人。作品中闪烁出人格的光辉,人格中折射着艺术的精髓。人书俱佳,相得益彰,书法艺术除了形式上的易读感和亲和力外,其根本面向应该还是人心、人性和人情。
美,是人类尊严之所系,是一种穿越时空、穿越种族的文化力量。梁启超曾言:“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国焉。”而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更以书法为核心载体,对“美育教育”进行了广泛实施。
雅正之美、圆融之道应是一个真正书家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考量。书法是中国人“澄怀味象”、寓哲理与诗性的艺术最高表现形式。“道器合一”,它净化提升了人的精神品格。包罗万象的中国书法,从儒释道法到名家学说,从宇宙自然到万象人间,中华文化的精粹,在此都得到种种反映。篆隶楷行草书体的嬗变和成熟,无不源于无数书法家对美的不懈追求。变幻多姿的书风,愈加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正是他们知行合一的杰出创造,汇成了中华书法的滔滔江河。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点点滴滴飘逸的墨痕、笔断意连的线条、酣畅淋漓的神采,映照着中华民族洒脱俊迈的精魂,穿越岁月的苍茫,交织出瑰丽奇境,令人心胸摇荡,拍案叫绝。
美,养心、养眼,更涵养纯美的人性,培育优美的人文精神。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历史人文创造,彰显时代审美品格,书家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学养、高远的精神境界、崇高的审美追求,通过个性化创造,实现集品格、情怀、理想、信念与包容为一体的精神际遇,书写大时代、大变革、大情怀。(季忠义)
上一篇:师者,人之模范也
下一篇:廉语清风丨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