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含:不阿权贵 坚定改革
来源: | 日期:2023-04-23 16:59:11
罗含,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曾任州主簿、征西参军、宜都太守、散骑常侍、廷尉和长沙相等职,被称为“江左之秀”。
罗含出身官宦世家,在东晋属于士族家庭,其曾祖父罗彦曾为临海太守,父亲罗绥为荥阳太守。罗含3岁丧母,11岁丧父,由叔母朱氏抚养成人。罗含幼年虽然历尽坎坷,但年少时就有很高的志向。
《晋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罗含吞鸟”的故事。罗含有一次白天眠卧,梦见一只鸟儿色彩非常艳丽,飞入口中。惊醒后,他把梦说给叔母朱氏听。朱氏说:“鸟儿有美丽的色彩,你以后必定有出色的文才。”果然,罗含的才华日益出众。后来,人们常用“罗含吞鸟”来形容一个人文才出众或诗文华美。
罗含的父亲曾任新淦县令,颇有政绩,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后来,新淦人杨羡出任罗含所在的荆州担任将军,他便举荐罗含到江夏县担任主簿。罗含在江夏任上,辅佐县令广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百姓安居乐业。杨羡离职时,罗含一直送他回到故里新淦县。新淦百姓听说老县令的儿子来了,纷纷赶来给罗含送上礼品,以感念老县令罗绥当年的恩德。罗含盛情难却,先假装收下。但等到返回的时候,他把这些礼物全都封置起来,嘱咐杨羡一一退回,丝毫不取。
永和七年,罗含升任宜都太守。在太守任上,年近花甲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民怨。永和八年,宜都遭大旱,庄稼普遍失收,赋税无法按时上缴。罗含下乡了解旱情,举目四望,本应该一派丰收喜悦景象的田野却十分冷寂,土地开裂,干死的禾秆遍地堆着,一派萧条。百姓不仅要忍受饥饿,更害怕官府追缴赋税,纷纷准备逃离。罗含看到这一切十分心痛,一面上表反映灾情,要求减免赋税,一面下令督促大户捐款赈灾,同时积极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使宜都百姓得以渡过难关。
哀帝兴宁元年,罗含从长沙相再次调入朝中任侍中。当时,门阀士族垄断土地,隐瞒户口,造成税收减少,国库空虚。朝廷决定清查全国土地和户口以扩大财源,加强中央集权。兴宁二年,罗含参与了这一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为诏令下于农历三月初一庚戌日,史称“庚戌土断”。“土断”遭到了地方豪强士族的竭力阻挠,但是罗含不阿权贵,坚定改革立场,与顽抗的门阀士族进行斗争,使得赋税增多而“财阜国丰”。
罗含还是一位哲学家和散文家,其所著《更生论》阐述了“更生”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罗含年老辞官后,被加封中散大夫。他回到家乡隐居,保持了淡泊名利的心态和清正廉洁的操守,于77岁时去世。
◼ 罗含平日衣食俭朴,恬淡安然,一生都在追求做一个清廉自持、惠政爱民的清官。
上一篇:低调谦让的皇亲褚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