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官大一心想降职的杜诗
来源: | 日期:2023-02-14 15:18:15
杜诗,字公君,东汉时期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人,曾任南阳太守,“水排”发明者。
杜诗不是诗人,却把雄汉风骨写成清廉诗篇,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刻在中国历史的年轮上。
杜诗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参加工作后进步很快。最初在郡中担任功曹,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助理。由于他为官清正,能够秉公荐贤,且大公无私,敢讲真话,同僚们都称他为“公平秤”。随后,杜诗升任侍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县纪委书记,在殿前专管政风政纪。
当时有个叫萧广的将军,经常放纵自己的士兵扰民,老百姓反映强烈。杜诗多次找其谈话警告,可萧广仗着功高,置若罔闻。杜诗用计将其诱出,对他进行了留置,果断为老百姓除掉了这一祸害。消息传到光武帝刘秀耳朵里,龙颜大悦,觉得杜诗可堪大任,命他领兵到河东去讨伐叛贼杨异。
杜诗领兵到了大阳,先遣队来报,说杨异已弃河东,正欲渡黄河北逃。他当即派出一支奇兵以急行军速度插过去,焚烧贼船,断其退路,然后挥师出击,杀死了杨异。因平叛有功,杜诗被提拔为成臬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杜诗办事干练,治理有方,责任心强,很受光武帝赏识。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南阳乃一大郡,又是当年刘秀起兵的地方,功臣名将很多。刘秀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重量级人物,大多出自南阳的豪门富户。这些人手眼通天,背景复杂,根本不把地方官吏放在眼里,一般地方官不愿也不敢到南阳任职。杜诗偏不信这个邪,他顶风前往,冒雨赴任,为民作主,扶正祛邪。
到南阳后,杜诗写的第一首“诗”,叫做“诛暴立威”。他遏制地方豪强势力,对那些贪赃枉法、横行乡里的劣绅污吏以及打家劫舍的土匪流氓、地痞无赖实行严厉打击,为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杜诗写的第二首“诗”,叫做“吏治改革”。他不搞论资排辈和约定俗成那一套,不管皇亲国戚,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正,只要能不畏权贵,肯为国家效力,一律大胆使用。以政绩为标准,以成败论英雄,有“特殊作为”和突出贡献者他还尽力向朝廷推荐。
“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这是杜诗写的第三首“诗”。他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对前任太守召信臣所筑的陂、堰、沟、渠、池等加以开通和改造,使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多至三万顷。杜诗还发明创造了威力强大的水力鼓风机——水排。他在南阳数年,“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南阳百姓深蒙其福,常常把杜诗和召信臣相提并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也正是“父母官”称谓的最初源头。
杜诗被老百姓尊称为“杜母”,但他依然十分谦逊,从不居功自傲。他曾两次向皇帝上疏:“诗实不才,愿退大郡,受小职。”光武帝惜其能,均未准许。作为南阳的父母官,杜诗为当地老百姓过上富足日子办了许多好事,但却没为自己置备一点家产。临终的时候,杜诗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光武帝下诏,在南阳府衙为杜诗办理丧事,赏赐一千匹绢资助治丧。
◼ “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杜诗的富民政策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诗”名,书写出属于“杜诗”的人间好诗。(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