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说不明,道不破,有时也就断不了
来源: | 日期:2022-03-10 08:43:15
【小识】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说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翻来又覆去,一遍再一遍,结果使穿连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如果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言读书之多,那么“韦编三绝”则言读书之精。但此“破”字,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绝”字。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说到“绝”,会让人想到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到“断丝”,又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藕断丝连”,虽然此丝非彼丝也。
魏晋时期,文坛活跃着一个民间团体,世称“竹林七贤”,嵇康和山巨源均在其中。毫无疑问,他们应该算是文友。但因为时局变化,两人政见出现严重分歧。当山巨源做了官,并出面拉拢嵇康的时候,嵇康则毫不犹豫写了这封《绝交书》,拒绝了山巨源对自己的引荐,也表达了对山巨源的鄙夷,态度决绝。与自己鄙夷的人绝交,其实也是一种解脱。
说不明,道不破,有时也就断不了。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说的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纠缠状态。有一首歌就叫《藕断丝连》,歌词有云:“你们的故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你的心却依然留在那一边。我在这里守着每一个孤独的夜,任凭寂寞泪水蔓延模糊了我的视线。”断了就断了吧,丝分明还连着;连着就连着吧,藕分明是断了。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局面,往往会造成几方面的被动。
明明是两个道上的,却勾肩搭背,能干出什么好事情?明明已经分手了,却眉来眼去,能有什么好结果?当官的绝不了发财的念想,发财的绝不了当官的念想,结果不会是“双赢”;有了新欢绝不了旧情,念着旧情却绝不了新欢,结果必然是“两败”。
话不能说得太绝,事也不能做得太绝。但在原则问题上、在立场问题上,绝不能含糊其词、摇摆不定,绝不能两面讨好、八面玲珑。有些人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左右为难;有些人看似进退自如,实则进退两难。最终,不是落入圈套,就是跌入深渊。(尚之)
上一篇:糖:糖因为甜,所以充满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