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故丨知难而退:能打却不打,就是逃跑主义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5-07-22 09:02:30
【说古道今】
《左传·宣公十二年》:因为郑国依附于晋国,所以当晋侯听到楚军进攻郑国的消息后,便派荀林父、先縠(hú)、士会、郤(xì)克、赵朔、乐书等带领军队救援郑国。但是,刚到黄河,就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于是,荀林父就想撤兵回去,士会完全赞同荀林父的意见,并且讲了一大串应该撤兵的理由,其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意思是,如果条件允许就进攻,如果遇到困难就撤退,这是治军的正确方法。但是,先縠不同意荀林父和士会的意见,并独自带领自己手下的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准备与楚军作战。无奈之下,荀林父只得让军队跟进,结果晋军被楚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吴子兵法·料敌》中,在列举了六种应该避免与敌军作战的情形之后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杨伯峻先生认为,“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八字,或引自《左传》,或直接引自古兵书。“知难而退”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思是作战时要见机行事,不能一味冒进。但它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见可而进”。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之所以成为一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就是把“见可而进”和“知难而退”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能打却不打,就是逃跑主义;不能打却非要打,就是冒险主义。很多事情其实跟打仗是相通的。条件不具备,再大的决心,再坚决的态度,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坏了大事;时机不成熟,一味蛮干,一味逞能,也白费气力,甚至会留下恶果。
做事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有一些人,一见困难就畏缩不前,一见问题就避而远之,这就是典型的不作为。所以,人们也用知难而退来形容那些没有担当尽责精神,缺乏攻坚克难勇气的人。同时,也用知难而进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激流勇进的人。但无论如何,知难而退不能成为逃跑主义的“遮羞布”,知难而进也不能成为冒险主义的“护身符”。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七星莲
分布:陇南、定西
简介:七星莲,一年生草本。花期3-5月,果期5-8月。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嫩叶可食用。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