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故丨不饮盗泉:一个人拒绝什么,说明他不喜欢什么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5-08-07 09:26:06
发布时间:2025-08-07 08:30 分享
【说古道今】
《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孔子经过盗泉的时候,虽然口渴了,但也不喝泉里的水,因为他厌恶“盗泉”这个名字。
孔子重视“名”,《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一种盛酒的器皿,与礼有关。孔子见到的觚和作为礼器的觚可能有所不同,但人们仍然叫它觚,所以孔子才说:“觚早不是觚了,还称什么觚呀!还称什么觚呀!”(钱穆《论语新解》)孔子还特别强调“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同‘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对“名”作如此引申,可见他对“名”有多上心。
名,有名称之义,有名分之义,也有名声之义,而且互相关联。老师就是老师,父母就是父母,官员就是官员;做老师的就应该有老师的样子,做父母的就应该有父母的样子,做官员的就应该有官员的样子;老师就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父母就要在子女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官员就要在群众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
“盗泉”因一个“盗”字,而被赋予不义之财、不当之得之意。孔子不饮盗泉,就是要躲开它,要远离它,以示其清高,以表其操守。孔子的大弟子曾参也是这样,《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后世即以“不饮盗泉”为典,比喻珍惜名誉,自守清白。白居易《感鹤》:“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拒绝什么,说明他不喜欢什么;一个人远离什么样的人,说明他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辛弃疾词《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俗人如盗泉,照眼都昏浊。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俗人”即庸俗之人,如见色而起意、见财而动心者。与“俗人”及时切割,与“俗人”保持距离,才不至于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柳叶菜
分布:兰州、陇南、天水、甘南、定西、临夏、张掖、陇东
简介:柳叶菜,多年生草本。花期6-8月,果期8-9月。花形雅致,可作观赏植物。嫩苗嫩叶可食,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等功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