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故丨依样葫芦:化而用之,才能形成自己的面目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5-08-19 09:18:23
【说古道今】
北宋文学家魏泰《东轩笔录》,记载的是宋太祖至宋神宗六朝间的旧事。其中写到翰林院学士陶榖(gǔ)和宋太祖之间的一则轶事:“榖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词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毂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词禁:翰林院。宣力:效力。
这则故事讲,陶榖觉得自己才高位低心有不平,于是就让与他关系好的人找机会向宋太祖进言,说他“在翰林院时间长了,出的力也够多了”,同时也把他的不满说给了宋太祖。太祖听后一笑说:“听说翰林学士们写文章,都是抄袭前人旧文,不过改换词语而已,这正如俗话所说‘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而已,有何费力之处?”陶榖听后,就写了一首诗题在玉堂墙上。诗的意思是:“做官全靠命,才能可以无。我在翰林院,依样画葫芦。”宋太祖一看,觉得陶榖牢骚太盛,心里更为不悦,拿定主意不再重用他。
宋太祖说翰林院学士写文章是“依样画葫芦”,确实有些过分;陶彀写诗回应说“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怨气也有点太大了。“依样画葫芦”的意思,可能还不是照着葫芦画葫芦,即写生;而是照着别人画的葫芦画葫芦,即临摹。后世即以“依样画葫芦”或“依样葫芦”为典,比喻单纯模仿,机械照搬,没有自己的创见。丘逢甲诗《读南史杂咏》:“如何魏晋葫芦样,画了南朝画北朝。”
借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人与人不同,地与地不同,时与时不同,不论是借鉴别人的,借鉴外地的,还是借鉴从前的,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透过其表象,领会其精神,有取有舍,有思考有发挥,有改造有创新,化而用之,才能形成自己的面目。搬起来容易,抄起来轻松,但如果不接地气、不合时宜,那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通脱木
分布:陇南
简介:通脱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树形美观,可作庭院观赏植物。茎髓入药,具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茎髓亦为工业原料。树皮纤维可造纸,幼嫩叶可作蔬菜。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