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故丨抛砖引玉:使用谦词是需要底气的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5-09-11 15:20:00
【说古道今】
《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了唐代高僧从谂(shěn)禅师的一则公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jī)子。’” 大意是,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说:“今晚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话音未落,有个小僧就出来礼拜。从谂掸师大为吃惊,就叹息道:“刚才想抛出砖头引来一块宝玉,谁想到却引来了一块墼子。”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众僧听到从谂禅师的话后,要盘腿正坐,闭目凝神,平心静气,不动声色。小僧出来礼拜,就意味着他到了“解问者”的境界。对一般人来说,是沉不住气的表现;对他来说,则是没有进入参禅状态的表现。所以,从谂禅师才说“引得个墼子”。墼子就是土坯子,连砖头都比不上啊,这让从谂禅师情何以堪?后来,人们即以“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浅陋的看法引出其他人精深的见解,或者用自己平庸的文字引出他人高明的作品。苏轼《与朱康叔书》:“谨小楷一本寄上,却求为书,抛砖之谓也。”
抛砖引玉,是常用的谦词。诗会上,研讨会上,常常能听到;书信中,交流材料中,也常常能见到。表示谦虚的方式有很多,但使用谦词却应该十分谨慎。抛砖引玉,有可能引来一块墼子;同样,抛砖引玉,有可能抛出的就是一块墼子。你抛出一块玉,说是“抛砖”,这叫作自谦;你抛出一块墼子,说是“抛砖”,这叫作大言不惭哪。
使用谦词是需要底气的。苏轼不仅是大文豪,也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寒食帖》被称为居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他给老朋友朱康叔写字求书时说“抛砖”,让人觉得即恰切又大气。写了几天字,就要在书会上以“抛砖”为借口露一手,那只能说是勇气可嘉;写了几句顺口溜,就要在诗会上以“抛砖”为名亮一嗓子,那只能说是“豁出去”了。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胡萝卜
分布: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简介:胡萝卜,二年生草本。花期5-7月,果期7-9月。肉质根作蔬菜及饲料用,有地下“小人参”之称,是全球十大蔬菜作物之一。根中的类胡萝卜素可以为人体内维生素A提供合成基质,有助于预防癌症、调节血糖、抗氧化和延缓衰老。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