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考卷的“印迹”
来源: | 日期:2018-09-25 11:32:31
上图: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保存的老式油印机。
下图:使用老式油印机打印的考卷。
(资料图片)9月,从幼儿园到高校,全国的学校陆续开学,不少学生刚进入校园就面临第一个难关——开学考试。9月中旬,我所任教的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也进行了开学考试,考场上,看着印刷工整的试卷一张张分发下去,有关考卷的记忆在我脑海里连缀成幻灯片,一时感慨万千。
时至今日,学校里最普通的考试也实现题卡分离,试题印刷得跟高考试卷一样清晰精准,每张答题卡也需要贴上条形码。但在四十几年前,考卷却“原生态”得很。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家乡靖远县的村小学念书。两个土墩支起一块粗糙的木板,几个孩子围坐四周,就是一间教室,一个教室里往往同时坐着两三个年级的学生,俗称“复式班”教学。小学期间,我的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所有课程都由同一位老师教授。
考试是山坳中的小学里最隆重、最严肃的事情。“准备一张8开纸,钢笔吸满墨水!”考试前几天,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考卷纸张需要学生自己裁剪,老师对8开纸的经典解释是“将大白纸对折3次,裁成8份”,但小时候我怎么也无法理解这道算术应用题,于是8开纸的准备工作全靠家长帮忙完成。
考试时,老师用粉笔在灰蒙蒙的坑洼不平的黑板上抄题,我们按照规定的格式在纸张上写上年级、科目、姓名,然后跟着老师的粉笔头一仰一俯地抄题作答。为了避开老师身体的遮挡,我们的脖子不得不左右扭动。老师总是巧妙地将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写满右边擦左边,写满左边擦右边……
那时候,许多学生中途辍学,年级越高,学生越少。到我们小学毕业时,只剩下五六个学生。于是,老师“发明”了一种新的试卷制作方式——在几张白纸之间夹上蓝色复写纸,用圆珠笔用力抄写一遍,几张试卷就被“复印”出来了。这种正反两面都有字迹、凹凸不平的试卷,印记了一串串成绩。现在,每当看到财会部门书写两三联的票据,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试卷。
1992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城中学教书。那时,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制卷工作都得手工完成。记得初到教研室,白发苍苍的教研组长李老师交给我一支只有一小段粗钢针、不用装墨水的“钢笔”,告诉我这是写蜡纸用的。考试前一周,命题任务夹杂着蜡纸浓浓的油香味降临。
那些初为人师的难以名状的体验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蓝色刻写蜡纸,底面有一张有标尺和方格的厚纸,中间夹有一层很薄的衬纸。“那衬纸是磨破蜡纸用的,也可以用来校对。”老组长一丝不苟地解释,“刻写时得注意垫板平整,掌握好钢笔的斜度和手腕的力度,要是划破蜡纸那就太浪费了。”
的确,修改蜡纸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先要将蜡纸从衬纸上揭起,然后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涂上专用的改正液,吹晾一分钟左右,等到变干后才能继续书写。那改正液有很浓的刺鼻气息,直到今天,一想起来我仍会条件反射地流眼泪。
刚毕业那会儿,我的刻版技巧不够好,字大、行距宽,一套题写下来需要一两天时间。伏案书写久了,一闭眼睛,一方方暗红的幻影就会忽上忽下地晃悠起来,久久挥之不去。刻写好的蜡纸被固定在手摇印刷机的滚轮上,再加上油墨,放好白纸,就可以印刷试卷了。左手送纸、右手摇轮,一张张白纸经过两个轮子滚压,被印上蜡纸上的字迹。油墨多少、用力轻重、纸质好坏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试卷的印制效果。
那时考试,由于试卷印刷问题,往往需要很多老师进考场,逐页校对试卷的边角地带,一个考场少则解释三五句话、多则说明几分钟,甚至吱吱嘎嘎写上半黑板,有时还得接受学生的个别询问。如此下来,有的考场学生等急了,直到考试终了前一二十分钟才能得到准确的文字、数字或符号。
作答过那种试卷的人总有这样的朴素意识:不能用手臂或衣袖直接接触或擦拭试卷。因为油墨很长时间干不了,手臂或衣袖一不小心会翻印上试题。于是,有人小心翼翼先用手指试验油墨是否干爽,有人用草稿纸铺垫在手臂衣袖之下,还有些仔细的女生总不忘戴上袖套。那时,每当考试结束,老师们关注的话题总是“某某学科的试卷没有任何问题”“某某老师的书法进步了”“某某老师的版式设计很好”之类。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科技腾飞,也让教育资源不断改善,我任教的学校虽地处甘肃省贫困县,但也鸟枪换炮,进入了“电子时代”——电脑、网络、打印机等纷纷进入教研室。如今,学校题库制卷系统实现题目和试卷编制及管理完全计算机化、网络化,它让命题、制卷工作不再成为教师的繁重负担。
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题型、不同难度……随着一个个指令,各种要素随即包含在一份份试卷当中,原本沉重的工作变得轻松自如,画图工具解决了几何、地理等学科的困难,各种特殊符号工具软件为数学、理化公式提供方便,卷头、试题各有各的字体、字号,学校平时考试的试卷字迹清晰图文并茂,与高考试卷的质量相差无几。随着网络共享,甚至我们的学生也能和大城市的学生做一样的试题。
欧阳修诗云:“四十年间花百变。”从小学到大学,从学生到教师,我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考试,作答、制作过多少考卷了。但至今每提到考试,我仍会想起黑板上抄写的考卷、复写纸复写的考卷、手工刻写油印的考卷。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从手抄到复写,从油印到喷墨,考卷的“印迹”见证了学校的变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飞速发展。(张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