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环紧着一环拧 一锤接着一锤敲
来源: | 日期:2017-10-19 17:30:13
甘肃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环紧着一环拧 一锤接着一锤敲
中秋前夕,甘肃省兰州市纪委联合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严查“四风”问题。图为检查组在该市一家商店检查票据,了解是否存在公款购买月饼的问题。
兰州市农民巷王先生家门口的两家高档酒店走了“大众路线”;因莫高窟而闻名的敦煌市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再忙于接待,有了更多的时间处理公务;天水市各大商场的端午粽“褪去”了奢华包装;定西市的“谢师宴”没有了几年前的火爆景象……
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关的变化,都缘起于4年多来占据甘肃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重要位置的词语——中央八项规定。
2013年以来,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违规发放津补贴等痼疾顽症,严肃查处隐形变异、逃避监督等“四风”问题,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623起,处理663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946人。
紧盯节点,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定西市定西日报社退休记者张先生是个细心的人,他发现每到节假日前,甘肃省纪委总会有所动作。
元旦春节期间,省纪委禁的是公款购买赠送贺卡购物卡、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五一”端午前后禁的是公款购买赠送粽子等节礼、利用婚丧嫁娶收受礼金,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刹的是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
张先生发现纪委不仅发通知,还动真格。国庆中秋前夕,9月20日,甘肃省纪委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21日,武威市纪委通报4起;25日,张掖市、白银市纪委分别通报5起……
通过观察、思考,张先生有了自己的认识:“起初我觉得是小题大做,后来我发现是以小见大。让胡作非为的人过不了节,也让党员干部好好思考该怎么过节。”
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节日节点,抓早抓小,严肃执纪,已成为一种常态。
据甘肃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王秋林介绍,该省已连续4年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期间组织检查,从税务、工商、审计、公安等职能部门抽调专业力量,带动市县上下联动,深入机关部门、窗口单位、商场超市、餐饮娱乐企业、旅游景区等,通过查阅发票、现场检查、走访群众等方式,检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发现、督办和查处了一批公款购买赠送节礼、公款购买购物卡、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
甘肃省纪委还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督方式,在门户网站开通监督举报直通车,公布举报热线,接受广大群众和网民对节日期间“四风”问题的投诉举报。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甘肃廉政网手机客户端“随手拍”接受举报。
“每逢重要时间节点,我们都会收到纪委发送的廉政短信,提醒我们严格遵守党规党纪,把‘过节’当成‘过廉关’。”甘肃省地矿局政治部主任董廷长表示。
在无处不在的监督下,高档节礼变得“烫手”、公款吃喝显得“扎眼”。张先生说:“这几年,风气越来越好了,希望管得更严、抓得更紧,不要刮‘一阵风’就完了。”
铁面执纪,不查清楚绝不放过
张掖市人社局副局长、市人才中心主任余荧为女儿大办婚宴,违规收受礼金4万多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职;西和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吴晓宏、疾控中心主任谢小虎、农技中心主任陈永禄3人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被提醒督办后,依然我行我素,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惩前才能毖后,治病方可救人。党的纪律在对一件件典型案例的查处中,真正立了起来、严了起来、执行到位。
对典型问题直查督办,是传导责任压力、形成有效震慑的重要手段。甘肃省纪委建立重要典型问题线索直查机制,先后直接核查省人社厅、甘南州人社局干部大办婚宴,景泰县信用社、宕昌县卫生局公款购买购物卡,西和县相关单位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等23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同时,甘肃省纪委对重要问题线索实行挂牌督办、销号管理,交由相关市州纪委或派驻纪检组查处,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查明不放过、问责不到位不放过。2013年以来督办转办3186件。
甘肃省还开展公款消费发票“大起底”,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筛查全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消费金额3000元以上发票记录210余万条,发现“四风”问题线索4501条。
“两天开具餐饮发票6592元,疑似超标准接待;两次购买超市购物卡3张,金额还都是整数;消费小票上是羊毛衫,发票却开的是办公耗材……”
面对“四风”问题的新形式、新动向,甘肃省纪委定期研判“四风”动态,每月收集、汇总各级各部门查处“四风”问题各项数据,按月对“四风”问题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分析,把握特点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批规避组织监督、到机关食堂或农家菜馆公款吃喝、分批多次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借培训之名乱收费、违反会议规定变相发放补助、变相由下属单位财务报销甚至违规做账等“四风”问题得以发现并查处,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曝光问责,查纠并举标本兼治
甘肃省委原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党组原书记、局长戴炳隆借逢年过节、乔迁、生病住院、听取工作汇报之机,先后多次收受礼金、购物卡、黄金等折合人民币60.06万元,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问题,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涉嫌违法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平凉市崆峒区上杨乡违规借用车辆,乡党委原副书记、原乡长黄正栋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从过去对违规违纪典型问题通报时以‘某某某’代称,到今天的点名道姓通报曝光,通报方式的变化,赢得了老百姓的点赞。”甘肃省纪委常委张晶告诉记者。
打板子、摘帽子、丢面子……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板起脸来纠“四风”,用足用活通报曝光这一利器,坚持集中通报、专题通报、定期通报、会议通报相结合,让违纪行为在阳光下无所遁形,一次次亮明纪律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甘肃省纪委出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曝光责任追究典型问题办法》,对通报曝光的原则、范围、类型、内容、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推进通报曝光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重要节点周通报,典型问题月通报,持续不断地通报曝光,产生强大的警示震慑效应,释放出执纪必严、常抓不懈的强烈信号。2013年以来,省纪委先后74次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415起,涉及党员干部522人;14个市(州)和省直部门通报曝光典型问题2920起,涉及党员干部6204人。
“曝光就得彻底,只有让‘少部分人’红脸出汗丢面子,才能让‘大多数人’引以为戒受教育。”甘肃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王建太说。
一手抓查纠曝光,一手抓巩固深化。甘肃省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群众反映最直接、最强烈、最反感的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小金库专项治理等工作,全面整治违规配备使用公车、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违规多占住房、违规经商办企业、公款购买购物卡、大操大办婚宴、公款购送年货节礼等问题,围绕公务接待、财务管理、公车管理、文件会议审核审批等事项督促有关部门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防止“四风”问题滋生蔓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甘肃省在严查快处“四风”问题的同时,坚持教育提醒和问责不放松,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抵制“四风”。该省每年召开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通过剖析典型案件,让省市县乡四级1万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警醒。全面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述纪述廉述作风”工作,让领导干部接受监督评议,带动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良好作风。
问责一个,方能警醒一片。对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致使“四风”问题突出的,甘肃用好问责撒手锏,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有关领导责任。今年以来,全省共实施问责22起2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