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浊何以多变迁
来源: | 日期:2018-01-04 10:58:36
一滴水流到大海里便是海水,流到阴沟里便是污水。一条河流同样如此,是万折必东,还是随遇而安,关键在于能否不忘初心。
张爱萍上将曾经驻足长江、黄河的源头,向东眺望,在诗中写道:“源头同是莹洁水,清浊何以多变迁?”江河的清浊之变,与个别党员干部人生异变是多么相似。今天品味这一提问,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过程中,要想保持最初的清澈确实很难。一些落马党员干部,也经历了一个从清到浊的变化轨迹。鲁迅先生说过:“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荡涤污浊、吸纳活水,对于全党来说,是吐故纳新、去腐生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则是一种警醒:昨天“清”并不证明今天“清”,更不能代表明天“清”。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清廉、清正、清气,一时容易一世难,一事容易事事难。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入党之初、从政之始都怀揣着报国为民的真诚愿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渐渐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失去了方向,忘却了本真,直奔污水而去;有的人醉心于声色犬马,沉迷于奢靡享乐,甘心让清流变浊变黑;还有的见污不治污,见浊不觉浊,在同流中合污,在随俗中低俗。
从一尘不染到体无完肤,从谦虚低调到恃权妄为,从艰苦朴素到奢靡腐化……清与浊的变迁,从外因看,权力所在,各种诱惑和算计便蜂拥而来,各种污泥和浊水便如影随形;从内因看,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精神家园出现荒芜,从而对温水煮蛙、蚁穴溃堤失之于防,对片石破窗、滴墨染缸失之于慎,对忘却所来、迷失所去失之于察。
清浊何以多变迁?一个“多”字,说明这种变迁往往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乏其人;不是偶尔为之,而是经年累月。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过去一滴酒都不喝,后来却感到“不喝年份茅台酒就不够意思”;最近媒体报道的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红角洲管理处原党委书记曾必伟,曾经冒着大雨退还别人送来的2万元感谢费,却在2017年11月底,因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年。
一滴水流到大海里便是海水,流到阴沟里便是污水。一条河流同样如此,是万折必东,还是随遇而安,关键在于能否不忘初心。“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越是诱惑多样,越需要“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定力;越是考验复杂,越需要“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坚守。一名党员干部,只有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才能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能力,像雷锋说的那样,“永远保持自己历史的鲜红颜色”。
黄河之黄,在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政治生态对党员干部成长同样重要。“万物尽秋气,一室难为春。”在一个不好的政治生态里,党员干部要做到洁身自好确实很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这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也是在为党员干部营造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一个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环境里,清则众人赏、行必效;浊则众人恶、违必究,自然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政策导向、激励导向和工作导向,从而使正能量得到充分彰显,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辛士红)
上一篇:满而不溢
下一篇:廉语清风 | 白袍点墨 终不可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