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衮:杜绝卖官 重视教育
来源: | 日期:2023-08-23 14:18:34
常衮,字夷甫,唐朝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历任太子正字、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宰相等职。
常衮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他洁身自好,不随意与人交往。学识广博,文辞丰美,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望。唐代宗时,常衮与杨炎同为知制诰,当时人们都说,自开元以来,属“常杨”起草的诏令最好。
公元765年,常衮升迁至中书舍人。鱼朝恩倚仗皇帝宠信,兼任判国子监。常衮上奏说掌管国家最高学府的职位,应任命有名望的学者,不应由宦官充当。许多人都为他的敢说敢为捏了一把汗。
当时回纥人因助唐有战功,被特许可以留住京城。但他们却日益骄横,多次冲过中渭桥,与当地军人发生冲突,甚至夺取含光门的鱼符跑到城外去。常衮上奏建议应尽早防备,以免他们相互勾结,酿成大祸。皇帝对常衮的提议未予重视,后来,果然发生了回纥、吐蕃联兵攻唐的战争。事实说明,常衮是有远见的。
有一次皇帝诞辰,天下诸道的节度使争相进献奢华之物。常衮以汉文帝归还千里马、晋武帝焚烧雉头裘、刘宋武帝打碎琥珀枕为例,直谏今日的节度使不从事耕作、纺织,进献的物品都取自百姓,这是以百姓的怨恨来讨好皇帝,应该将这些物品全部归还。唐代宗赞许并采纳了常衮的建议,并将他升迁为礼部侍郎。
当时宦官刘忠翼等权倾朝野,泾原节度使马磷深受皇帝宠信,他们都对常衮有所请托,但常衮全都拒绝了。元载死后,常衮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绾一同执掌朝政。杨绾宽宏通达,而常衮谨慎细致,追求清正节俭的名声。杨绾去世后,由常衮独掌国政。按旧例,每天会将御膳赏赐给宰相家,可供十多人食用。常衮上奏废除这个规定。常衮又准备让出宰相的封邑,因其他宰相不愿意才作罢。当时,贿赂朋党之风盛行,常衮杜绝卖官,一切人事任免都公开评议考察。
后来,唐德宗即位,常衮和中书舍人崔祐甫发生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常衮被贬为潮州刺史。公元780年,常衮被起用为福建观察使。由于地处边远,文化落后,当地人大多不识字。常衮到任后,重视教育,开设乡校,自己当老师,讲授诗书礼仪,还创作通俗易懂的歌谣,鼓励引导百姓识字学习。他以平等之礼待人,深受百姓爱戴。不久,闽地风俗为之大变,每年考取贡生的人数赶上了内地各州。
常衮在任上去世,终年55岁。朝廷追赠他尚书左仆射。
◼ 常衮以清廉节俭自居,公正选人,兴办教育,注重教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