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浑:这里的孩子取名都愿有个“郑”字
来源: | 日期:2023-03-17 08:39:03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历任左冯翊、郡太守、侍御史,加附马都尉衔。
三国时期,有个叫郑浑的人,本事不小。曹操听说郑浑忠厚的德行,召他为掾吏,后又迁任下蔡长、邵陵令。
郑浑任邵陵县令时,天下还没有平定,百姓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养殖,生下孩子养活不起,甚至干脆扔掉。郑浑到任邵陵县后,没收当地人的渔猎工具,引导他们种地养蚕,开辟稻田,并加重对弃婴罪的处罚。刚开始,百姓因为惧怕犯法不敢弃婴,后来,随着生活逐渐富裕,便舍不得抛弃孩子了,民风得以彻底改变。为了感谢并纪念郑浑,邵陵县出生的孩子,名字中大多包含“郑”字。
郑浑后来因政绩卓著迁任左冯翊。当时有个土匪头子叫梁兴,劫掠裹挟官吏民众5000多家。各县的长官都很害怕,一致建议把县府转移到郡府所在地,甚至有人认为应当迁移到更加险要的地方据守。郑浑却说:“梁兴虽然现在人多势众,但我相信其中大多数人是被胁迫跟从的。我们应当打开让他们投降的门路,树立朝廷的威信。据险自守,这是向对手示弱。”
随后,郑浑召集官吏百姓,修整城池,严加守备。招募百姓攻击叛民,将获得的大部分财物赏赐给勇敢有功者。百姓受到激励,都愿意追捕叛民。失去妻子的叛民,都前来投降,梁兴的党羽纷纷离散。郑浑又派出有威望的官员到山谷宣传朝廷的旨意,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他还命令各县的官员都把县府迁回本地,安抚百姓和投降的叛民。
魏文帝曹丕即位,郑浑任侍御史,加附马都尉衔。后转任阳平、沛郡二郡太守。他在太守任上兴修水利工程,开垦稻田,租税收入翻了一番,民众从中受益最大,亲切地称他为“郑陂”。此后,郑浑又转任山阳、魏郡太守,治理郡政与此前相仿。因为魏郡缺乏木材,他就下令栽种榆树作为篱笆,多种桃、李、杏、栗、枣五种果树。人们一进入魏郡边界,就能看到整齐划一的村落,民众生活富足安乐。皇帝听闻后,下诏称赞郑浑,布告天下向他学习,升任他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
◼ 像郑浑一样,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所在。上一篇:徐邈:面对高位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