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次拜为宰相的姚崇
来源: | 日期:2023-08-01 08:31:23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著名政治家,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姚崇年轻时注重修习武艺,经常外出打猎,20岁后奋发读书,步入仕途。武则天执政时期,姚崇因为处理军务得当,受到赏识,被提拔为夏官侍郎,两年后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兼任相王府长史。
为了约束百官,武则天曾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主持刑狱,朝中常有大臣谋逆的案件。周兴、来俊臣被绳之以法后,武则天在一次讨论中提及此事,怀疑这些案件中有冤情。姚崇说:“周兴、来俊臣等人倚仗陛下信任威慑群臣,以权谋私,那些被定为谋反罪的大臣多是被罗织罪名。陛下派去查问的人担心殃及自身,不敢据实以报,被询问的人唯恐再受酷刑,不敢翻供只求速死。现在酷吏已经伏法,我愿以自己和全家百口性命担保,朝堂内外不会再出现谋逆的人,如果出现,我愿意承担知而不告的责任。”武则天听后非常高兴,说:“以前的宰相顺从周兴等人,让我不明真相滥用刑罚。你说的话,我很欣慰。”于是赏赐给他白银千两。
公元713年,唐玄宗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姚崇让玄宗答应他十件事,他才愿意接受宰相一职。这十件事被称为“十事要说”,其中包括施行仁政、息兵休战、公平执法、虚怀纳谏等。这10条建议只有两百余字,但都是针对此前贪吏、懒吏、冗吏对朝政、民生、稳定的巨大危害提出的,从稳定政局、整顿吏治、改善财政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玄宗开元初年的施政提供了依据,因而得到玄宗的支持。
姚崇善于抓住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办法。唐代宗教盛行,按照唐制,凡出家人,即免除赋役。因此,很多富户强丁纷纷假意出家。对此,姚崇提出需严查假出家真逃赋现象。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有关部门暗中调查,结果将12000多名冒充和滥度的僧尼还俗为农,堵塞了国家赋税漏洞,打击了假崇佛真逃赋之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始终“以廉慎为师”“以不贪为宝”,即便在“开元盛世”,国力和他个人的权位都达到巅峰,姚崇也注重清廉自修,过着俭朴的生活,只依靠俸禄度日。因为在京城长安买不起府邸,他常年租住在一座偏僻的寺院。每有重要的政事,玄宗就让黄门监征求他的意见,后来玄宗让他搬到四方馆居住,让他的家人前来伺候。四方馆是接待少数民族和各国使臣的地方,姚崇认为这不合礼制,不愿因为私事占据办公场所,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姚崇临终前有人问他有什么为政经验,他只讲了四个字“崇实充实”,意思是说,为政只有崇实,国库才能充实,同样,百姓的日子也才能殷实。
姚崇心系百姓、为官清廉,他不允许家属干预政事,更不允许子女依仗自己的权势胡作非为。为了劝诫子孙后代,姚崇写了“五诫”,即《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流传后世。
◼ 姚崇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在朝政的处理上注重革故鼎新,兴利除弊,裁汰冗职,选贤任能,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