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专家的工匠精神
来源: | 日期:2023-01-16 08:53:12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1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四川有幸成为天府之国,李冰居功至伟。
有一句谚语广泛流传于巴蜀大地:“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
岷江两岸,山高水深,坡陡水急。岷江之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向地势平坦的盆地冲去,形成水涝;但平原东部地势高,江水无法抵达,又形成干旱。丰水期巨大的水量把成都平原淹了个彻彻底底,无数四川人民“或成鱼鳖”;而在枯水期,岷江又被玉垒山挡了个严严实实,无法进行有效灌溉。
李冰入蜀后,开始着手治理水患。他带着儿子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给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宝瓶口、分水堰、飞沙堰,分别解决灌溉、防洪、排沙问题。
宝瓶口是位于玉垒山山脊上的一道缺口,是引水入成都平原的关键点。它的宽度约20米,其状细长如瓶颈,可像水龙头一样控制进水量,故名“宝瓶口”。玉垒山,山如其名——用美石堆叠而成的山,山名就已经说明了此山之坚固。在那个没有现代挖掘设备的年代,李冰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用火烧水泼的方式凿开了玉垒山,耗时足足八年。
岷江水量丰沛、流速快、冲击力强,内江虽然有飞沙堰设置,但依然有大量砂石沉积,而分水堰的竹笼卵石,由于竹笼使用寿命短,堰体在急流冲击之下很容易损坏。李冰给出对策,在每年冬季水位最枯、农事最闲的时节行系统维护、修治,以永续更新的制度,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和环境上的挑战。
为确保都江堰长久发挥作用,李冰建立了都江堰“岁修”制度,他坚守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治河也遵守“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原则。这些治水经验后来被尊奉为治水“三字经”和“八字格言”,沿用至今。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深淘滩”,还是“低作堰”,都得有个度、有个标准,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控制内江水量,保证灌溉用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冰雕刻了三个石人,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同时,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除了岷江水系的都江堰,李冰在治蜀期间还兴修了多个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沱江水患。洛口堰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晚年李冰仍忙碌着沱江治水,因劳累过度倒在什邡之野,葬于章山之上……
在蜀地,李冰被尊为“川主”。他将“西僻之国”变成了无荒年之忧、民不知愁苦的富饶之地。李冰给历史留下了一座“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他的思想精髓和治理经验都凝结在了都江堰工程里。
作为设计者,李冰以超凡的智慧和系统的思考完成了与大自然的协作;作为管理者,他用行动留下泽被万世的遗产,赢得了千秋万代的认可和歌颂。
◼ 蜀郡太守李冰,勤于政事、实干苦干、绝不蛮干,体现出开拓进取、讲究科学、勇创大业的工匠精神。
(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