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程:突出问题导向 落实监督责任
来源: | 日期:2014-10-10 08:34:51
今年以来,白银市纪检监察机关以“既当勤杂工又当主力军、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打铁还需自身硬”三大问题为导向,按照“三转”要求,不断提高监督执纪问责水平,切实履行监督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突出主业转职能,着力实现由“勤杂工”向“主力军”的转变。一是坐实“两个责任”。制定出台了《中共白银市委落实党委(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办法》和《中共白银市委关于落实纪委(纪检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党委、纪委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措施,并邀请各县区党委、市直各部门单位“一把手”和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轮流在《白银日报》、白银电视台、白银廉政网在线访谈,公开落实“两个责任”的举措;由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党委和纪委主要负责人,逐级约谈所属的县区、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村(居)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纪委(纪检组)主要负责人,对落实“两个责任”提出具体要求,层层传导压力,做到约谈全覆盖。二是强化监督职能。市纪委认真落实“三转”要求,严格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既防止纪委缺位错位、种了别家田荒了自家地,又防止纪委越位占位、包揽和替代党委的职能。今年,为了保证县区纪委和市直部门派驻机构专司主业主责,市纪委下发了《关于规范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在党委(党组)中分工的通知》,明确要求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不再分管超出职责之外的业务工作。同时,市纪委监察局对参加的议事协调机构经过3次清理调整,由72个精简到12个。深化派驻机构改革,明确部门党组负责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支持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坚决落实组织协调、纪律检查、党内监督、作风督查、案件查办、制度建设六项职责,强化一线监督。三是坚决纠正“四风”。坚持一周一暗访、一月一检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通报。上半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通报违反作风纪律规定问题45起,处理110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9人,诫勉谈话23人,分别比去年增长了620%、1033%。从通报曝光次数来看,今年上半年,通报曝光10次,比去年全年通报曝光数高出150%。四是突出案件查办。撤并部分内设机构,增设了纪检监察室和案件管理室,办案人数占机关总人数的60%以上,建成了纪委监察局办案场所,建立了查办案件人才库。上半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330件(次),初核案件线索120件,立案查处49件,结案44件,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6.6%,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1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7%。
实践探索转方式,着力实现由“裁判员”向“监督员”的转变。一是创新方式抓监督。创新权力监管方式,突出各层级监管重点。市级层面推行综合派出与重点派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解决派驻监督过弱的问题;县级层面强化述廉制度,采取“访廉、述廉、询廉、评廉、用廉、督廉”等措施,解决同级监督过软的问题;乡镇层面强化监督层级,探索实行纪工委管理模式,解决上级监督过远的问题;村级层面强化监督主体,健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解决村级监督过空的问题,构筑了全方位的权力运行安全网。二是建立制度抓监督。建立了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班子成员和纪检监察室联系县区、机关和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市纪委各位副书记、常委对所联系县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监督检查和督导调研的同时,三个纪检监察室分三个片区联系县区和市直各部门单位的案件查办工作。三是强化问责抓监督。坚持从问题导向、查办案件和事后问责入手,由事前、事中的过程监督转变为事后监督、履职监督和问责监督。
加强自建转作风,着力实现由“照镜子”向“正衣冠”的转变。一是带头加强学习。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纪检监察业务知识。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交流、实践历练,加深了理解和认识,深化了感悟和体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4年,市纪委举办了全市新任新进纪检监察干部综合业务培训班,培训围绕“三转”要求、紧扣履责需要,在内容设置上突出监督执纪业务,培训干部160名,提高了整体素质,达到了以培促转的目的。二是带头遵守纪律。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认真落实执纪监督要求,带头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带头遵守廉政准则相关规定,带头落实“四个不准”的纪律要求,带头落实省纪委提出的“六个表率、六个带头、八个不准”的要求。全市946名纪检监察干部带头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带头作出了会员卡零持有承诺,带头签订《廉政承诺书》,在全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带头正风肃纪。坚持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规定和市委十六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自觉做到了不发表违背纪检监察干部身份的言论,不发生违背纪检监察干部身份的行为,不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纪的活动,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亲友等谋取特殊照顾或私利。
下一篇: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