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堂:提高认识 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
来源: | 日期:2014-08-26 09:54:52
“为官不易”、“当官的日子不好过”,这似乎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与实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不曾有过的感叹,却在时下不仅成为大多数官员发自内心的感叹,而且也成为我们社会中一些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慨。这里且不说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发出的感叹,但可以说明的是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目前情况下的问题是如何巩固住这一成效,因为不仅老百姓在拭目以待,而且世界各国都投以关注的目光。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何以在目前形势下,我们的社会会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
首先,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之前“为官太易”,甚至是“为官者潇洒”。这是我们在走访调查大多数老百姓时获得的答案。何以“为官太易”呢?一是在一些老百姓看来,只要有关系,即使不被群众公认,也能得到提拔重用;二是在一些老百姓看来,作为官员,办什么事都比老百姓容易的多,且不用自己掏腰包;三是在一些老百姓看来,作为官员,讲话有秘书给写稿,出入、甚至吃喝拉撒都有人安排,根本不用自己操心,等等。何以“为官者潇洒”呢?在一些老百姓看来,作为官员,出入有车坐,能够比较自由的支配所掌控的公共资源,且吃喝拉撒全能报销,甚至家里的一切都用不着自己操心。等等这一切成了普通老百姓对我们的官员既恨又羡慕的原因。
其次,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对官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更是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百姓虽然不了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体制机制,但普遍存在的感觉是我们的社会缺乏对官员的监督,因为他们通过一些媒体报道发现,有些案件,如挪用公款,私自将一些项目款项装进自己腰包,如果存在有效的监督的话,根本就不会发生。那么对于了解我们监督制约机制的人来说,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监督制约机制形同虚设。为什么呢?同级纪检监察机关是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对同级党委政府部门难以形成有力的监督;部门单位的纪检组自然受单位主要领导的领导,根本就起不到监督作用。另外,我们的新闻媒体,大多充当党委政府的喉舌,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自然监督作用也是发挥不了。由于缺乏监督,使我们的官员的权力处于真空状态,权力“绝对化”了,为官岂有不容易的?
再次,我们得到的答案是缺乏对为官者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在我们的调研中,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是,对一些豆腐渣工程的责任人的追究,对一些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重复投入、反复实施的追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追究,对造成环境污染、水污染问题的追究,对一些重大决策失误的追究等。由于缺乏追究,使一些有问题的官员能够“带病提拔”,使一些问题官员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在老百姓中口碑比较好的官员则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第四,我们得到答案是对官员的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缺乏公正性与客观性。我们的干部考核不仅受到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诟病,也受到老百姓的诸多诟病。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在一些部门单位往往是主要领导的好恶、与单位同事关系处理的好坏决定着考核结果,这样一些工作业绩并不十分突出,但却与领导、同事关系处理的好,考核往往排在前面;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如果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健全,便不会出现拍脑袋做决策的事,便不出现如道路今天修、明天挖的现象,就不会出现视老百姓利益于不顾、让老百姓心有怨言的现象,如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等。
第五,我们得到的答案是我们选拔任用干部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老百姓看来,我们选人用人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如出台一些条条框框,使一些不论有无能力的人因此被提拔任用,这似乎成了运气的事;还有在一些老百姓看来,对一些有关系者来讲,提拔任用也是比较容易的事,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提拔也是比较容易的事。
二、“为官不易”感叹背后产生的社会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在“为官不易”、“当官的日子不好过”感叹的背后,是老百姓对我们的党和政府充满了期待。
之初,不仅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有我们的老百姓根本没想到,与八项规定出台相应,中央的反腐力度如此之大,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真正做到了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很多党员干部、老百姓认为,是该到严治腐败的时候了,不然国家就真的会走向亡党亡国的地步了。
当然,“为官不易”、“当官的日子不好过”,在老百姓的议论中,我们清楚,更多的是那些问题官员,那些贪官、庸官感到“不易”,“日子不好过”,而对于那些一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官员,一些能力强、品行好的官员这样的感觉就少一些。
可见,中央的一系列反腐倡廉举措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社会正能量在不断得到提升。一直以来官员的腐败,毒化着社会风气,吞食着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更消磨着人们心中的良知,甚至面对需要施以援手的人和事,变得麻木不仁。但如今随着官风的好转,社会风气必然好转,人们的道德良知必然会得到唤醒,社会正能量必然会不断得到提升;二是使人们对中国梦充满了期待。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引导,而且需要来自民众的信心与民众强有力的支持。此次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使当官者感到不易,日子不好过,将有利于清除官场毒瘤,净化官场风气,促使官员进一步加强自警自醒,进一步加强为官之德,进一步提升为官之能,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领导保障。同时,这也让老百姓从中看到了希望,促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中国梦的建设事业中。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同的现象,听到不同声音。由于“为官不易”、“当官的日子不好过”,从而出现“为官不为”的现象。这种现象实属正常。之前,我们的官员享受太多的特权,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可以随意的支配公共资源,把公车当私车用,还不用承担任何费用与风险。现在取消了这种特权,自然感到有一种失落感。再则,工作上的事情很多都是通过吃吃喝喝,请客送礼来解决,现在不允许了,感到没办法做了,自然就出现一些消极抵触情绪。当然也有一些,说这不让做,那不让做,那么,只要觉得是影响我前程的,我就不去做。在调研中,我们从一些单位的职工中了解到,一些单位领导出于“怕事”,原先用于激励职工积极心的奖励制度也不实行了,这让职工们感到很不解。这实质上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另外一种声音,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及搞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对一些餐饮、服务业、烟酒行业的冲击比较大,这样搞下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等等。对于这种声音,我们也需要认真对待,思考它的出发点,是出于真正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还是处于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原因。
三、固化“为官不易”成果的对策建议
对于“为官不易”,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认识。在调研中,老百姓普遍认为,首先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为官。为官者首先要能够得到百姓公认,是那些有德有才者,那些能够替老百姓办事者,心里有百姓者,而那些心中只有自己的贪官是不配为官的。其次为官者担当着与老百姓不一样的责任,责任重大。一项好的决策能够为国家、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一项失败的决策则会给国家、人民带来重大损失,所以客观上讲,其压力可想而知。“为官不易”,如何让这种“为官不易”的成效得到固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寻求到了答案。
一是进一步取消特权,铲除官本位的文化土壤。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由于特权的存在,拉大了官员与百姓的距离,让官员脱离群众越来越远,让群众感到官员越来越高高在上;由于特权的存在,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显得不公平,不公正,老百姓由此充满了怨言,由此对我们的党和政府充满了不满,社会由此产生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消除特权势在必行。消除特权,老百姓希望把诸如中央的八项规定精神长期贯彻落实下去,严格规范官员行为,让官员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同时老百姓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特权,还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官本位”的文化土壤与思想基础。中国社会虽然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古训,但也有千里路上做官,只为了吃穿的古语,更有“官本位”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文化土壤。由于“官本位”文化土壤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把对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官衔挂钩,同样很多人把价值的实现与谋取官位挂钩。在这样的价值评价体系下,让不论有无为官素质者,有无为官嗜好者都削尖了头往官场堆里扎,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正常发展。因此,当下我们急需要彻底消除“官本位”的文化土壤与思想基础,重建新的价值评价体系,让为官者职业化,让真正有心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者进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从而从根本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领导保障。
二是让巡视工作制度化,始终对腐败形成一种高压态势。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社会各阶层对中央巡视组工作比较关注,并对中央巡视组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正是中央巡视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个个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一个个贪官被查处,让不论为官者,还是我们的社会由此都发出“为官不易”、“当官的日子不好过了”这样的感叹,让我们的社会因此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同时,我们的老百姓也心存担心,担心这样形势的反腐是否会是一阵风,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呢?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的社会,迫切希望中央监察巡视制度能够常态化,始终对腐败形成一种高压态势,让那些心存侥幸者,敢于以身试法者能够及时得到打击、清除,以免给国家人民带来更大损失,同时为我们的社会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让那些一心为民的官员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脊梁。
三是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让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调研中,很多人对腐败表示痛恨的同时,也对一些人走上腐败、自毁前程的道路感到惋惜。认为这其中我们的社会也有责任,如果我们的监督机制健全,如果对一些腐败行为抓早抓小,就不致使一些官员走上腐败道路。从中我们感受到,我们的体制机制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反腐过程中加大惩防体系建设,特别要注重抓早抓小,尽可能消除一些官员心存侥幸的心理。抓早抓小就是从一些细节入手,从严格官员行为入手,让官员的官场行为都纳入在制度框架下,置于阳光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决消除官员的特权意识,让官员意识到,除了人民赋予权力以外,没有任何特权。并且人民赋予的权力也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任何有违人民利益的事都是应该坚决制止的;抓早抓小还需要建立健全警示制度,一方面要定期进行警示教育,提高我们官员的防腐意识,让官员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另一方面,对一些有违纪律、制度的行为,或出现腐败迹象者做到早提示,早防范,并通过一定方式给予训诫或警告,把腐败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是要锻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的纪检监察队伍,为廉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调研中,人们对于反腐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有充分认识。特别是对承担这一任务的纪检监察机关的艰巨性给予充分理解——不容易。反腐的性质,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有一种敢于同不正之风斗争的魄力与勇气,同时具有比较高的业务素质与斗争智慧。而在调研中,一些人反映的问题是,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我们很多部门的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其岗位似乎与其他岗位的没什么两样,什么人都可以承担,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其岗位形同虚设,其职能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因此,这需要引起我们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一方面严把进口关,让具有这方面素养的人进到这个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注重不断提升他们的品格修养与职业操守,注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并注重给予他们相关方面的充分保障,让他们尽可能少一些后顾之忧。只有我们有了一支能力、素质都过硬的纪检监察队伍,我们的反腐工作才能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我们才有可能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五是建立健全的问责与考核制度,让官员确立起起码的责任意识,并心存忧患意识。在调研中,各阶层都强调对官员的问责与考核。由于问责与考核的缺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诸如重复建设问题、工程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资源能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等,有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存安全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给我们的社会埋下了许多不安定因素,让我们的维稳压力越来越大,维稳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在调研中许多人都强调必须加强对官员的问责机制与考核制度的建立。问责机制的建立,重点突出官员责任意识的确立,让官员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决策,对待自己职责的履行,不然出了问题,即便你已经离任、退休了,也难脱干系;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重点突出官员忧患意识的确立,让官员以审慎的态度面对自己服务的对象,特别是让官员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是靠纳税人养活,我们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纳税人服务,让纳税人满意是我们的根本宗旨。要把考核权交给纳税人,交给我们服务的对象,要把那些能力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的官员坚决淘汰出局,从而不再像过去,不论怎样都可以稳坐其位,而没有丝毫的隐忧。
六是重视廉政文化建设,让倡廉树廉成为我们社会的普遍风尚。通过百度,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对廉政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不仅出台了相应的规划,而且实实在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已经深入到学校、社区,并且形式也是丰富多样。但同时,在调研中,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人对我们搞的廉政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在作秀,给老百姓看呢。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他们却反问起我们来,说你们没看到吗?那一个个落马的官员哪个不是在台上高喊反腐倡廉,倡导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结果又怎样?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的确,我们廉政文化建设务虚的成分大于务实成分,务虚与务实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力度,既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廉政文化的营养,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以发扬光大,也需要通过加强文艺创作,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有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文艺精品力作,让文艺作品来影响人、感染人,更需要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对腐败的有力打击紧密结合起来,以使人们由此对党委和政府治理腐败充满更大的信心,以使廉政文化建设由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倡廉树廉成为社会的普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