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白银·阅读周”丨马德年:论贫困地区干部担当精神的养成
来源: | 日期:2022-04-28 09:06:45
论贫困地区干部担当精神的养成
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 马德年
“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深刻指出干部砥砺担当的重要意义,给全党各级干部锤炼担当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担当是党员干部不可或缺的履职能力,彰显着无私的政治品格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实践表明,发展越好的地方干部的担当精神更强烈,想干事、敢干事的自觉意识更浓厚,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能力更过硬。反之,一个地方的干部如果魄力不足不敢担当、能力不足不会担当、动力不足不想担当,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展必将暮气沉沉、止步不前,甚至出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上深刻地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有的功利主义严重,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得失、部门和小集体利益,跟组织讨价还价。有的不敢定事,层层请示、层层画圈,搞‘击鼓传花’。有的碰到问题往上推、落实责任往下移,出了问题把板子打到基层,把压实责任变成往下‘甩锅’。有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当,‘脑中一锅粥,手中一团麻’。” 这“五种表现”为缺乏担当精神的干部画出了肖像,找准了病灶。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打赢打好这场攻坚战,既是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检视,更是对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考验。贫困地区是这场硬仗的主战场,由于自然条件严酷、思想观念守旧、民生事业滞后、基础条件薄弱等原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各级干部更加具有担当精神。
第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想担当”的思想根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修养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落脚点是担当,这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德,凝结着初心,诠释着使命。焦裕禄让人“把泪焦桐成雨”,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王伯祥成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李培福用心血和汗水浇筑“中华之最”的景泰川水利提灌工程,他们都是在坚定为民担当干事的理想信念中成就了人生的高度,诠释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追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一些干部担当精神的弱化究其根本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培养干部担当精神首先要从思想入手,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贫困地区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基础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社会治理难度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之下,一些干部一度产生悲观情绪,总认为靠自身的努力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去,甚至对发展丧失信心,从内心深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行动上的坚决源自理论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们把握全局的最强大脑,也是破解问题方程式的“金钥匙”,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任何困难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立场、找到方向、找到方法、找到答案。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干部担当精神不足的问题,必须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前,特别是要精心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催生贫困地区后发赶超的历史担当,筑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第二,用契合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思路引领“要担当”的实践路径。
目标引领方向,思路决定出路,事业凝聚人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当此中流击水、奋楫勇进之时,必须用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思路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焕发出人民群众的龙马精神,凝聚起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构筑起各级干部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并审时度势擘画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奋斗新时代,共筑中国梦,已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激发了全党上下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毋容置疑,一个地方要发展,也要按照中央精神,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汇聚起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定县是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时任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县人民破旧立新、大胆改革,及时纠正“高征购”问题,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总书记的这种战略思维、宽广视野和善谋实干的领导艺术,为我们地方各级干部教会了方法,作出了示范。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干部群众“视野贫困”“思维贫困”“本领贫困”等诸多问题息息相关,束缚了干部的视野和手脚。比如,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东北、西北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不足,有的甚至一度陷入“矿竭城衰”的局面。在推进转型过程中,有的干部跳不出工业城市情结,片面认为工业城市的转型还要在工业上求突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方略、指明了新方向、开辟了新路径。许多资源型城市突破长期以来唯工业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作为有色金属工业摇篮的白银市,按照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出有色绿色齐头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工业强市不松手、乡村振兴抓上手、生态旅游握紧手、开放开发携起手的发展思路,找准了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干部担当奋进、实现人生价值搭建起多彩舞台,使干部在目标引领中增强了使命感,在干事创业中找了存在感,在推动发展中体悟了成就感,真正形成了以事业凝聚人心、以发展激励担当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要实现贫困地区赶超发展,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制定出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目标和思路,才能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锻造各级干部的担当精神,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推着干”到“抢着干”、“拖着干”到“赶着干”的华丽转身,形成活力不断迸发、激情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第三,用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激发“重担当”的激情活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进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险滩遍布,潜流涌动,如果没有必胜的决心与担当的魄力,在艰难险阻面前就难以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各项工作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干成一件事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不仅要有“咬定青山不松劲”的钉钉子精神,更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碰“烫手山芋”的担当精神。近年来,白银市注重选拔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负责、实实在在抓工作的干部,注重选拔在基层扎实历练、在“吃劲”岗位和艰苦地区经受磨练的干部,进一步激发了“重担当”的激情活力,推动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干并快乐着成为白银市干部在艰苦困境中负重前行的真实写照。
守成者没有未来,奋斗者书写传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只有把“五个过硬”的要求体现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全过程,树立鲜明的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才能点燃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引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推动发展上来。选准用好担当作为的干部,关键要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着力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分类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评价指标,将是否履职尽责、是否求真务实、是否作出实绩等作为评价干部是否作为的基本标准,将面对矛盾是否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是否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是否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是否敢于坚决斗争作为评价干部是否担当的重要标尺,掌握干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危险情况中的表现,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考准考实干部,让担当精神成为干部的基本标识,让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事舞台、发展空间。
第四,用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锤炼“会担当”的能力素质。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事业要发展,难关要攻克,风险要防范,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上有几把刷子才行。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干部担当作为的能力和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甘肃时,就为我们给出了标准答案。他强调指出,“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前行、提高本领。”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这为干部的成长设定了路径。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让干部接受锻炼、经受考验,是我们党培养造就干部的重要方法,是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是提升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上世纪60年代末,十五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梁家河,住窑洞、睡土炕,带领群众治水抗灾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培养出“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信念,用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的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我们各级干部树立了榜样。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当前,贫困地区面临更多的瓶颈制约和亟待破解的难题,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难繁重,问题纷繁复杂,更能锤炼干部担当的“宽肩膀”和练就成事的“真本领”。为此,贫困地区必须把吃劲岗位、重要岗位当做练兵场,把基层一线当做优秀干部的“磨刀石”,坚持用事业激发干部、凭实绩使用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城乡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一线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真正让党性好、能力强、敢担当,善于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干部脱颖而出,做到推动工作与历练干部的有机结合,形成干部健康成长、中心工作推动有力的良好局面。
第五,用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强化“敢担当”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干部乱作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失去了改革创新的锐气,不作为、慢作为,一些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有所抬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人担心“枪打出头鸟”,遇到难事、敏感事就打起了退堂鼓,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唯担当。”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怎样才是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五个敢于”的重要论述。中央也印发了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容错纠错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等三个制度文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让干事者放下包袱,这给敢担当、敢作为、敢闯敢拼的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贫困地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老办法、老经验不管用,许多工作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更加需要用超常规的办法和举措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干部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冲锋在前,很容易遭遇挫折、走弯路、犯错误。面对贫困地区复杂多样工作任务、层出不穷困难问题,培养好、使用好、保护好干部敢于担当,一方面,必须树牢“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的理念,打好关爱与培养、纠错与监督相结合的“组合拳”,正确处理“可容与不可容”、“惩戒与激励”、“防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精准判定“可容”和“不可容”情形,划定容错的边界,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对该容的大胆容,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为敢担当、敢作为的干部提供更多的确定性、稳定性,彻底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推进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增强广大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同时,宽容不等于纵容,鼓励也不是放纵。干部身上出现缺点和不足,也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该提醒的要提醒、该指出的要指出、该批评的要批评,多“咬咬耳朵、扯扯袖子”,坚决防止他们头脑发热,把“折腾”当“改革”,坚决不让小问题演化成大毛病,促进敢于担当型干部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必须把“能上能下”贯穿于干部工作始终,正确处理有为才有位的辩证关系,对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大胆提拔任用,对在其位不谋其政、能力素质不适应的干部坚决亮剑,倒逼干部坚定奋发有为、为官必为的决心,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和激浊扬清的干部成长环境,真正让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主动担当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的精神常态。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担当,是最好的敬业,也是最好的爱国。只要人人起来负责,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奋斗不止,把困难当做垫脚石,把干劲当做催征鼓,就一定能够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创新发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