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箴言丨离任脱靴何以演变成陋习?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4-02-21 08:56:12
【每日箴言】
灵台县知县武粤生,到任三年,并无善政,强令百姓制造衣伞,以致远近沸腾,声名狼藉,请旨革职提审一摺,已批该部知道矣。地方官在任,百姓制造万民衣伞致送,并离任脱靴等事,最为陋习……嗣后著通行饬禁。即制造衣伞脱靴等事,亦一并禁止。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深意浅说】
有民谣曰:“将来高升别处去,脱靴盖庙立祠堂。万民衣来万民伞,千秋万古姓名香。”
这里主要说说“离任脱靴”。
离任脱靴的典故,据说来源于唐朝的崔戎。张岱《夜航船》说:“唐崔戎自刺史迁官,民拥留抱持,取其靴。今之脱靴始此。”
但也有说脱靴典故来自班超。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通好。他离开的时候,百姓们拖住他的脚不肯放行,班超只得脱下朝靴而去。百姓便将他留下的那一双朝靴作为永世的纪念。后人将这件事称为“班超脱靴”。明传奇《投笔记》有一折《脱靴》,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清朝姚廷遴的《历年记》中也认为脱靴故事来自班超,并记载了上海人民1686年送行知县史彩的盛况。史知县临行时,上海人民夹道挽留,哭声震天,脱去靴子四十余只,“我亦未尝看见如是之官去者”。史彩任上海知县五年半,为官清廉,主持修复水利,核查土地,受到百姓拥护。上海人民送行知县,绝非被人操纵演戏,是真情流露。
一般习俗,送行中被脱下的靴子,还要做一个“靴匣”装起来,油漆好了,钉在仪门上,供人瞻仰,直到下一任离职时再换一双。后来索性在木匣外画一只靴子。《笑林广记》有笑话说,一乡民初次入城,见有木桶悬于城上,问人曰:“此中何物?”应者曰:“强盗头。”及至县前,见无数木匣钉于谯楼之上,皆前官既去而所留遗爱之靴。乡民不知,乃点首曰:“城上挂的强盗头,此处一定是强盗脚了。”这是讽刺那些留下靴子沽名钓誉的官员不过是强盗而已。而另一笑话说,有些地方人们装作给官员脱靴,是脱下了官员的好靴子,换上破靴子以泄愤。
脱靴起初代表了士民对于造福地方的官员的肯定和爱戴,真实体现了民意。但逐渐成为一种仪式、礼节和习俗,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就不代表什么爱戴之情。后来,脱靴到底是爱戴还是例行公事,人们也分不清楚,有时甚至演变为沽名钓誉的官员或谄媚献奸的士民操纵出来的虚假盛况、泡沫民情。
《醒世姻缘传》有这么一个搞笑情节:
在被参劾离任的晁知县起身之日,那华亭两学秀才,四乡百姓,恨晁大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坛的光景。那两学也并不见举甚么帐词,百姓们也不见说有“脱靴遗爱”的旧规。那些乡绅们说道:“这个晁父母不说自己在士民上刻毒,不知的只说华亭风俗不厚。我们大家做个帐词,教我们各家的子弟为首,写了通学的名字,央教官领了送去;再备个彩亭,寻双靴,也叫我们众家佃户庄客,假妆了百姓,与他脱脱靴。”
他走的那天,曹快手邀了许些他的狐群狗党的朋友,扎缚了个彩楼,安了个果盒,拿了双皂靴,要与晁老脱靴遗爱。那晁老也就腆着脸把两只脚伸将出来,凭他们脱将下来,换了新靴,方才缩进脚去。却被人编了四句口号:“世情真好笑呵呵!三载赃私十万多。喜得西台参劾去,临行也脱一双靴!”
(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黑果枸杞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
分布:兰州、武威、酒泉、张掖、白银、庆阳
简介:黑果枸杞,多棘刺灌木,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保健作用和生态价值。喜光、耐盐碱、耐干旱,适应性及生命力较强,常生于盐碱地、盐化沙地、河湖沿岸、干河床或路旁,具有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花期5-8月,果期8-10月。黑果枸杞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价值较高。果实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衰老的功能,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其果实入药,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