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箴言丨裁革陋规为什么那么难?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4-05-17 08:42:56
【每日箴言】
裁陋规,美举也。然官中公事廉俸所入,容有不敷支给之处,是以因俗制宜,取赢应用。忽于汰革,目前自获廉名,迨用无所出,势复取给于民,且有变本而加厉者,长贪风,开讼衅,害将滋甚。极之,陋规不能再复,而公事棘手,不自爱者,因之百方掊克,奸宄从而藉端,善良转难乐业,是谁之过欤?陋规之目,各处不同,惟吏役所供,万无受理。他若平余津贴之类,可就各地方情形,斟酌调剂,去其太甚,不宜轻言革除。至署篆之员,详革陋规,是谓慷他人之慨,心不可问,君子耻之。
——清•汪辉祖 《学治臆说》
【深意浅说】
汪辉祖,曾经长期在县衙门充当幕友,后来也走上仕途担任知县,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基层工作人员。他对于陋规的说法,大概代表了大部分基层官员的态度和利益,有相当的现实性。他认为虽然陋规应该革除,但只能革除特别过分的,一般的则不能轻易裁革。因为一旦全部裁撤,衙门失去办公经费来源,以后还得重新征收,反而陷入被动。他还谴责那些慷他人之慨,求自己名声,轻易裁革陋规的官员,认为其用心险恶,为人不齿。
四川巴县知县刘衡也认为:“若将无碍之陋规,遽行裁革,必不敷用,倘将来窘迫时,又欲复之,则出于创而非由于因,转至民心骇异,因而民怨沸腾。故不可遽革也。况革陋规大非易事。”他的理由是,裁革陋规会造成公务开支失去经费,而且也非常不容易裁革。
清朝曾任剡县知县的黄六鸿也认为:“然为吏者,升斗之禄有限,而应酬之费无穷。若一切旧规尽为裁革,固属美事,但冰蘖之需后此者难为继也。迨其捉襟肘见而复易辙更弦,未免来鲜终之诮。”意思是革除陋规,有些应酬就没有经费来源,而如果重新开征,则会得到有头无尾的讥诮。
这些在州县任职的官员,从现实主义考虑,都不大同意裁革陋规。而事实上,那些积极裁革陋规的州县官员,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比如蓝鼎元。
蓝鼎元是雍正时期的广东潮阳知县。他一上任就豁免渔船例金,受到“口碑载道,帜碣高标”的赞誉,但也因此忤逆上官,埋下祸根,后被罗织罪名,革职入狱。他后来反思自己革除陋规的不是之处,认为革除陋规后,诸事掣肘,尤其是他革除渔船换照陋规,不但使潮阳县失去1500两收入,其他相邻各县也来潮阳换照,使相邻各县失去5000两收入,而这5000两收入是布政使批准的公用经费。他革除这一陋规后,布政使也受到连累。
清朝陈锡熊历任知县知府,因为他的父亲是长芦盐运使,家产丰厚。因此他所到之处,都会裁革陋规。衙门的开支不够,他就用自己的家产来补贴,获得“陈青天”的称号。他的亲戚写信告诫他:“若父为都转,若故能去给。后任官之父安得尽为都转耶?将来不给与用,势必仍复旧贯。居己以清名,陷人于不肖,非仁者之用心也。”陈锡熊没有听从劝告,结果去任以后,陋规又全部恢复。
州县裁革陋规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陋规虽然主要是由州县这样的基层衙门征收,但主要用于输送给上面层层官员作为礼金和各种办公经费。上面不取消需索,下面就不可能取消陋规;同样,如果没有合理的经费来源,裁撤陋规也使得一些公共项目失去资金支持。所以古代官员只能是“去其太甚”而已,决不可能完全裁撤。
(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峨眉牛皮消
分布:兰州、酒泉、天水、陇南、陇东
简介:峨眉牛皮消,攀援灌木,为中国特有植物。花期7-8月,果期8-9月。根、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补脾健胃的功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