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箴言丨明清时期的陋规怎么花,取决于官员的道德操守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4-07-16 08:36:31
【每日箴言】
不可博清名,擅裁陋规。盖地方相沿,陋规正以襄办公事,其益不小。每见地方有应办事,尝苦力不能给,遂置不办。若得陋规,添办官之便,亦民之福也。陋规果有余,则养济院、育婴堂、道路、桥梁之类,正可次第兴举,民被其泽,不亦休乎?一旦裁之,至临事掣肘,转思他道以取盈,又不如留陋规之为愈矣。博清名而裁陋规者请思之。
——清•高廷瑶《宦游纪略》
【深意浅说】
高廷瑶从陋规有助于地方兴办公共事务,来论证不宜轻易裁撤陋规的道理。
高廷瑶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广州城隍庙,每当新知府上任的时候,就要奉上六七千两的陋规,这都是相沿很久的事情了。嘉庆二十一年六月,他去广州当知府的时候,自然也有人来送这笔钱。高廷瑶没有接受。第二年,庙祝因为服役五年已满,前来辞行。高廷瑶说:“我来上任时你来送银子而我没有接受的事还记得吗?”庙祝说记得。
高廷瑶说:“今天我把你的差事换了,新来的人可能又要拿钱给我,我当然不会要这笔钱。但是养济院老民非常艰苦,你如果能够每年给养济院资助一千二百两银子,我让你永远做这个差事,你愿意吗?”庙祝磕头说愿意。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几年后高廷瑶重新到广州任知府,庙祝还在,八年当中,他给养济院资助的银子超过一万两。
清朝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讲了这么一件事。
他的伯父陈锡熊,从知县干到知府,到处裁革陋规。陈其元的伯祖父任长芦盐运使,家底深厚,陈锡熊当官实际上花的是他父亲的家底。陈其元的爷爷就很看不惯,写信提醒陈锡熊说:“你爹做盐运使有钱资助你,但你的后任官员哪能都有盐运使这样的父亲?将来衙门如果花费不够,你裁掉的陋规势必还要恢复。你裁撤陋规给自己挣来了好名声,但却陷后任于不肖,这不是仁人应有的心肠。如果这项陋规真的不需要,你为什么不将它转为地方的公用经费?”陈锡熊没有采纳。等他去任以后,他裁掉的陋规,果然都全部恢复。同时,官至浙江巡抚的帅承瀛,解任后将两万两的食盐陋规留作书院经费。后来的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将关税平余一万六千两也捐出来用于赈济。
写下这些后,陈其元感慨说,这两位官员都没有裁撤这些陋规。他们都是一代名臣,对于陋规是英雄所见略同。
高廷瑶将陋规专用于养济院,陈其元的爷爷建议陈锡熊不要裁革陋规,可以将其用于公费。这建议自然也是很好的。但是,谁能保证征收到陋规的官员,都会用于公费而不装入自己腰包,不会去巴结上司?高廷瑶将陋规用于养济院,帅承瀛将盐规用于赞助书院,左宗棠将关税平余用于赈济,是因为他们并不贪婪。如果遇到一个道德不那样高尚的官员,装进自己的腰包呢?
明清的陋规,有些确实用于公共需要而不是完全装入官员腰包。这里就涉及到有关陋规的更深层的问题:因为地方财政经费不足,一些陋规的征收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陋规确实能够解决地方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可是,这些陋规毕竟没有正式的法律规定,征收和使用也非常随意,本质上没有合法性,也缺少监督制约。陋规本质就是衙门的“小金库”,怎么花,取决于长官的道德操守而不是制度规范。
(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红脉忍冬
分布:兰州、陇南、天水、甘南、定西、临夏、武威、张掖
简介:红脉忍冬,落叶灌木。花期6-7月,果期8-9月。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与植物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开发利用的新油源。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