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故丨囫囵吞枣:看似据为己有了,实则走了个过场而已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5-05-07 09:06:56
【说古道今】
元代文学家白珽,字廷玉,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有泉自天竺山汇流于其门口,故自号湛渊,又号栖霞山人。有编著《湛渊静语》残卷传世。其中有一则云:“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含梨则嚼而不咽,不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混沦,即囫囵。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但对牙齿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咽,它就不会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会损伤我的牙齿了。”人们听了,都笑翻了。
囫囵,就是完完整整的意思;把枣子完完整整地吞咽下去,就叫“囫囵吞枣”。我们常说的“囫囵吞枣”,原来是一个傻子自作聪明的“发明”。虽然完完整整地吞下了一个枣子,但嚼也不嚼,连枣核也不用吐,连枣子什么味道也不用尝,直接就咽下去了,这是聪明之举吗?吃东西为什么要咀嚼,既是为了品尝滋味、享受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获取营养。后世即以“囫囵吞枣”为典,比喻学习或借鉴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现象。看似据为己有了,实则只是走了个过场而已。朱自清《论诗学门径》:“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任何一本书都是一个整体,但也可以分成若干个部分;任何一门学说也是一个整体,但也可以分成若干个层次。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也是有机统一的。就像一部机器之于一个个零件一样,必须能一件一件拆卸开来,再一件一件组装起来,才算了解了这台机器;也像一条河流之于一个个段落,必须一段一段地了解了,再衔接起来,才能形成一条完整河流的概念。读书也一样,细嚼慢咽,才好消化,才好吸收,也才能变成自己的学问,丰富自己的思想。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毛丹麻秆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
简介:毛丹麻秆,落叶灌木。花期3-5月,果期6-7月。全株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功效。茎皮纤维含量高,可作造纸原料或编织用物。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