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故丨一叶障目:决断一件事,不执拗于一孔之见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 日期:2025-05-08 10:00:20
【说古道今】
《鹖(hé)冠子•天则》:“夫耳之主聪,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意思是,耳朵是负责听的,眼睛是负责看的。一片树叶挡住眼睛,连泰山都看不见;两颗豆子塞住耳朵,连响雷也听不见。
三国时人邯郸淳《笑林》中有一则笑话:“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这则笑话是说,楚国有个人生活贫困,读《淮南子》时,看到书中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的话,于是,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一片树叶窥伺蝉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但这枚树叶落到了树底下。树底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他不能再分辨出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于是就把树下的树叶扫了好几筐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总是说“看得见”,一整天了,妻子不堪其烦,就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就带着这片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人家的东西。差役就把他捆绑起来送到县衙。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没有治罪,就把他放走了。
后遂以“一叶障目”为典,形容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也用来比喻目光短浅。
“一叶障目”就是自以为是,就是主观主义。他看不见别人,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他;他只看到了表象,就让别人相信那是真相。判断一个人,不偏听于一面之词;决断一件事,不执拗于一己之见。只有放开眼光看到全貌,穿透现象看到本质,才不至于自欺欺人。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雀儿舌头
分布:陇南、甘南
简介:雀儿舌头,直立灌木。花期2-8月,果期6-10月。为水土保持林优良的林下植物,也可作庭园绿化灌木。叶可作杀虫农药。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上一篇:清风典故丨囫囵吞枣:看似据为己有了,实则走了个过场而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