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节”
来源: | 日期:2018-09-21 13:14:00
《说文》云:“节,竹约也。”“节”的本来意义指竹节,竹节两头粗,中间细,看上去如被缠束的形状,所以许慎称它“竹约”。“节”字的繁体字形做“節”,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竹”提示“节”的意义是关于竹子的,下面的“即”提示“节”的读音。
竹节看上去一节接一节,每一节都自成一个小的单元,节与节之间有分明的界限。古人常常把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比喻为节。由春天的和风煦暖到夏季的赤日炎炎,再转为秋日的凉爽、冬日的严寒,彼此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人们把它称为“季节”,再进一步細化为二十四个节气,无不体现了不同时段自成一体的特色。晋代陶潜《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由“草荣”“木衰”而知气候的变换,正是由于有“节”的概念。古人又据节气名称评价节候的正常与否,所谓“时穷节乃见”,如遇时穷节未现,人们就要置闰来调节。
竹的另一个形态特征是每一竹节如约束而成,而人之为人,最高贵的品质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君子喜欢养竹、画竹,以节自喻。所谓“君者中心,臣者外体。外体作,然后知心之好恶;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节”与“趋”相对,“趋”是进,是积极的参与,而“节”是约束。人的思想主宰人的活动,观察人的所为所不为就可窥见一个人的好恶所在、节趋所在,从而衡量出他的品格高低。
明代方孝孺《戆窝记》云:“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见“节”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
“节”所体现的有对人生的思考,晋代葛洪《抱朴子•名实》云:“乐饥陋巷,以励高尚之节;藏器(本性)全真,以待天年之尽。”宁可玉碎,不求瓦全,那些彪炳历史的可歌可泣的灵魂正是基于这种高贵的气节。
“节”所体现的也有对日常起居的自律,如《韩诗外传》卷一云:“居处不理(规律),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可见我们所熟悉的保健知识、养生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巩丰《巩氏后耳目志•杂言》云:“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节欲。”我们努力创造着财富以满足人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增加生存的幸福感;但我们常常忽略的是“节”,节用、节欲对人的幸福来说或许更加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也防止我们的心灵被扭曲、异化。
“节”所体现的还有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清代戴震的《原善》卷下云:“是故谓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礼,曰义,善之大目也,行之所节中也。”提到“礼”,人们会想到那些繁文缛节的礼仪,但究其实质,礼本是一种朴实的规范,如《礼记•玉藻》云:“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人与人交流时,两手恭敬地放好,眼睛直视对方,说的话要得体,声音要安静,不大声喧哗,这些要求今天看来也是最基本的。“礼”的内涵应世而定,又随时而变,因为我们的生活在变,社会的审美也在变。仁爱、中礼、守义是儒家治理天下的大节,汉代刘向《说苑•立节》云:“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为了成仁守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众人熙熙攘攘追名逐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拜金时,这样的信念或许令人觉得迂腐不堪,但历史反复地证明,人世的繁华如浮云一样无常,而时光带不走的正是那些有着傲骨气节的人们的美名,永远与日月同辉。(宛兮)
上一篇:“坐”与“走”
下一篇:廉语清风 | 白袍点墨 终不可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