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箴言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源: | 日期:2024-01-02 09:00:29
【每日箴言】
己欲安居,则不当扰民之居;己欲丰财,则不当朘(juān)民之财。故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
【深意浅说】
这里的大意是说,你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你就不应该去骚扰安居的百姓;你想丰衣足食,就不要去搜刮百姓的财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太重要了,人们把这种原则叫作道德的黄金法则。为官做宦,这个原则也应该遵循。
你要实行某种政策,采取某种方式方法的时候,你首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假设自己就是这些政策的适用对象,或者要在自己身上应用这些方式方法。如果换成是你,你觉得这种政策不好,或者这种方法不能接受,那么,你就不要对老百姓实行。这就是设身处地想问题。
这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要把老百姓当人看,把老百姓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老百姓虽然身处底层,靠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基本情感和需求,和官员是一样的。他们需要被尊重,希望体面地过日子,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你不愿意接受的东西,老百姓同样也不愿意接受。历史上一些官员并没有把老百姓当成人看待,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立场转换到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推己及人到老百姓身上。
第二个前提是,要坚持逻辑的一致性。自己不接受的,也不要强加给老百姓。这就坚持了待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逻辑一致性。古代有人批评一些官员,要求别人像圣人一样高尚,要求自己像凡人一样庸俗。用今天的话说,要求别人是马克思主义,要求自己则是个人主义。这就是在待己和待人方面,使用了两套价值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行了双重标准。对于自己,安安稳稳过日子很重要,对待百姓,今天驱使他,明天折腾他,让他不得安生;对待自己的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对待百姓,则是予取予夺,横征暴敛。在起码的逻辑上,就没有一把尺子量到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价值评价和逻辑的一致性。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使用同一套价值标准。你的房子不愿意被人随便拆掉,那么,你也就不要去随便拆百姓的房子。你希望自己的财产安全,不要随便被没收,那么,就尊重百姓的财产安全,不要随便去征用和没收百姓的财产。
有人反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往往也说,难道“己之所欲,必施于人”就正确?事实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确的,但并不能推出“己之所欲,必施于人”也是正确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做法,你可以施于人,也可以不施于人。必施于人,则必然导致专制。有人喜欢臭豆腐,你自己喜欢没有毛病,一定要让别人也去吃肯定不合适。有人喜欢卑躬屈膝侍奉人,这是个人喜好,但要求别人这么做肯定是不对的。
现实社会中,需要官员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时,还要高度警惕官员 “己之所欲,必施于人”。
(梁发芾)
【人间草木】
名称:南方红豆杉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
简介:南方红豆杉,乔木或小乔木,树皮薄,淡红色、紫褐色或灰色,叶披针形,常呈“S”形,或镰形。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对研究古气候地理和植物区系以及红豆杉科系统发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树皮中含有制备抗癌药物的化合物紫杉醇。木材质地优良,是极其珍贵的用材树种,且树形美观大方,四季长青,果实成熟期红绿相映,具有极高的园艺观赏特性。
寓意:喜庆吉祥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提供)